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財經頻道 >> 財經要聞 >> 半導體材料板塊震盪調整 國產替代與AI需求驅動長期機遇

半導體材料板塊震盪調整 國產替代與AI需求驅動長期機遇

2025-05-21 14:12:0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1日,半導體材料領域呈現結構性分化態勢。中證半導體材料設備指數在當日早盤小幅回調,而頭部企業憑藉技術突破與國產替代紅利實現逆勢增長,行業競爭格局加速重構。以下從市場表現、產業趨勢及投資工具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一、市場動態:半導體材料設備指數小幅回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半導體材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5月21日11:09,中證半導體材料設備主題指數報收時下跌0.61%。成分股漲跌分化顯著,天岳先進以5.53%領漲,有研新材、滬矽產業分別上漲3.94%和2.38%,反映細分領域技術突破帶來的市場信心;而金海通、中科飛測等則受短期因素影響下跌超3%。追蹤該指數的半導體材料ETF(代碼562590)同步微跌0.65%,最新淨值為1.07元,盤中換手率達1.03%,成交金額327.99萬元,流動性表現平穩。

  二、產業格局:國產替代加速疊加AI驅動重塑競爭版圖

  當前全球半導體行業正經歷雙重變革。從需求端看,AI技術商業化落地推動算力晶片需求激增,預計2025年相關市場規模將實現跨越式增長;供給端則因供應鏈安全問題持續升溫,政策層面強化對本土企業的支持力度。頭部設備與材料廠商一季度業績亮眼,部分企業通過併購重組加速資源整合,逐步構建覆蓋光刻膠、大矽片、刻蝕機等核心環節的全產業鏈能力。這種技術疊代疊加國產化剛需,正推動中國半導體企業在關鍵領域突破「卡脖子」瓶頸。

  三、投資工具:半導體材料ETF精準錨定核心賽道

  作為直接對接產業趨勢的投資標的,半導體材料ETF(562590)及其聯接基金通過緊密跟蹤中證指數構建投資組合。截至最新數據,該指數權重分布聚焦設備領域(55.8%)與材料細分(21.3%),合計占比超77%,精準覆蓋晶片製造的高價值環節。產品設計上既包含滬矽產業、江化微等材料龍頭,也涵蓋北方華創等設備巨頭,形成對半導體國產化進程的全景式映射。

  總結而言,儘管短期內市場波動受行業周期與短期資金流動影響,但中長期看,AI技術滲透加速和供應鏈自主可控需求將為半導體材料領域注入持續動能。投資者可通過專業指數工具把握這一產業升級紅利,重點關注具備核心技術壁壘及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在關鍵賽道的突破進展。

更多半導體材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半導體材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延伸閱讀

華金證券:國產半導體材料公司業績有望延續增長態勢(20240813/09:18)

華金證券研報指出,在終端需求逐漸復甦的背景下,晶圓廠稼動率持續提升,同時穩步推進產能擴建計劃,進而拉動上游半導體材料需求,國產半導體材料公司業績有望延續增長態勢。

光大證券:半導體材料行業景氣有望上行(20240528/08:38)

光大證券5月28日研報指出,大基金三期正式成立,將進一步推動國內半導體全產業鏈國產化的正向發展。此外,隨著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逐步復甦,半導體材料作為行業上游的重要原料其需求及市場規模也將得以恢復,利好國產半導體材料的驗證、導入、銷售。持續關注相關半導體材料企業產品的研發、導入進度,同時也持續關注相關新增產能的落地進展。建議關註:1)半導體光刻膠;2)PCB油墨;3)面板光刻膠;4)濕電子化學品;5)電子特氣。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金融行業熱門報告

更多

金融相關報告分類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