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現代軍事戰略和商業應用生態。作為關鍵戰場裝備,其在偵察、打擊及防禦中的表現已成為衡量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本文以2025年7月21日俄烏衝突中大規模無人機交戰事件為切入點,結合重點企業技術研發與市場動態,解析當前全球無人機競爭格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無人機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當地時間20日晚至21日晚,俄羅斯國防部通報稱,在莫斯科州、庫爾斯克州等六個地區擊落烏克蘭無人機共計103架,其中32架於莫斯科州上空被攔截。與此同時,烏克蘭空軍報告指出,俄軍在此期間發射了426架無人機及24枚飛彈實施攻擊,創下近一周最大規模空襲記錄。此次衝突中,雙方均動用高密度無人機編隊進行飽和式打擊與防禦,暴露出現代戰爭對無人機集群技術的依賴程度。
受大規模無人機襲擊影響,俄羅斯聯邦航空運輸署數據顯示,24小時內共有59架次航班改降莫斯科周邊備用機場。截至事件結束時,全俄境內除卡盧加機場外,其他機場已恢復正常起降。在烏克蘭防禦層面,其防空系統成功攔截了200架無人機和多數飛彈,另有12處地點因攔截碎片受損。這一數據表明,在複雜電磁環境下,重點企業研發的電子戰設備與動能攔截系統正成為提升戰場生存率的核心技術。
俄烏衝突中,俄軍運用"匕首"高超音速飛彈搭配無人機協同作戰,而烏方則以大量低成本自殺式無人機實施反擊。這種戰術差異映射出全球重點企業在技術研發路徑上的分野:一類企業持續投入高速突防、智能感知等尖端技術;另一類則聚焦模塊化設計與批量生產優勢,通過數量壓制彌補單機性能短板。當前國際市場中,兼具高精度打擊能力和抗干擾能力的無人機系統需求激增。
2025年的俄烏衝突案例揭示了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戰略價值已從輔助工具升級為核心作戰力量。重點企業需在硬體性能、人工智慧算法及協同作戰體系構建方面持續突破,同時平衡成本控制與實戰效能。隨著各國加速推進無人化軍事改革,未來三年內,具備跨域互聯能力和快速響應機制的企業將占據技術制高點,並深刻影響全球安全格局與產業競爭態勢。
(數據截至2025年7月21日俄烏衝突最新通報)
更多無人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無人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