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上海市場監管部門自主研發的「食安AI博士」首次亮相,憑藉食品安全風險預判和智能風控功能,成為社會治理智能化升級的標誌性案例。當前,人工智慧技術加速滲透社會治理領域,從政策精準匹配到民生服務優化,從企業服務提升到風險智能預判,技術賦能的治理創新正重塑公共服務形態。本文結合最新行業數據與實踐案例,剖析人工智慧技術在2025年社會治理中的深度應用及產業布局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人工智慧需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推動科研範式變革與治理能力現代化。2025年數據顯示,人工智慧在輔助決策、風險預判等領域已展現出顯著效能。以上海「食安AI博士」為例,其通過垂類大模型分析實現食品安全風險智能預判,為進博會等重大活動提供全流程風險防控支持,標誌著人工智慧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深度應用進入新階段。產業端數據顯示,2025年人工智慧技術已覆蓋社會治理全鏈條,從算法優化到算力支撐,技術疊代持續推動治理模式創新。
在政務服務領域,人工智慧技術正突破傳統模式瓶頸。2025年上海通過大數據精準匹配政策對象,實現低保家庭津貼、公租房申請等8類民生政策的「免申即享」,降低群眾辦事成本超70%。浙江「浙里辦」政務服務平台註冊用戶已突破1億,3600餘項政務服務中85%實現「一網通辦」。人工智慧不僅通過語音交互和智能算法優化社保認證、企業服務等流程,更構建起全域AI服務體系,助力特殊群體快速辦結業務,推動政務服務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型。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人工智慧在政務服務中的滲透率較2020年提升3倍,技術賦能顯著降低政策執行成本。
2025年智能社會已初步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治理生態。人工智慧技術通過大模型、強算力突破時空限制,輔助決策系統可預演複雜場景,深度分析工具為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例如,智能算法通過分析海量數據,精準識別企業需求並推送個性化政策,使企業服務響應效率提升60%以上。同時,人工智慧技術加速民生服務創新,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場景落地,推動治理觸角向基層延伸。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人工智慧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應用覆蓋率達92%,較2020年增長45%,技術紅利正轉化為民生福祉。
來看,2025年人工智慧技術已深度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從政策精準觸達、服務智能優化到風險智能預判,技術賦能推動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產業布局方面,人工智慧與政務、民生、產業的結合持續深化,形成「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產業反哺」的良性循環。隨著技術疊代加速,人工智慧將進一步釋放社會治理新動能,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