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發展方向,積極推動網際網路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發展。
為了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創新成果帶來的實惠,7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於深入開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的通知》決定在全行業開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加快創新應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提升便民服務能力,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改善就醫體驗。
為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持續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推動我國醫療信息化進程邁入發展快車道,8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到2020年,三級醫院要實現電子病歷信息化診療服務環節全覆蓋。
9月,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兩部門發布了《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網際網路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個文件的發布旨在加強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准入和監管,為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的政策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相繼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使「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制度保障,推動網際網路醫療有序發展。
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我國醫療人工智慧進入飛速發展期。智能問診、可穿戴設備等智能化技術賦能現代醫學,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新發展新模式新服務。
不用掛號、無需排隊,慢病、常見病幾分鐘就能問診配藥……在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亮相的「一分鐘診所」,病人坐在「獨立問診室」內,就能與雲端進行語音對話,通過病情描述和檢查,得到初步問診建議並直接在智能藥櫃付費取藥。智能醫療讓病人少了焦急等待,利用「網際網路+」創新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
2018年,人工智慧在醫療衛生領域應用持續創新開發,智能診斷、智能健康監測、機器人輔助手術、智能醫療影像識別等技術正實踐應用。醫療人工智慧作為醫生的助手,能夠有效結合醫療場景的需求,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將海量的數據模塊化,迅速演算出量化結果,使疾病診斷更加精準,減輕臨床醫生的負擔,減少誤診、漏診。同時,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日漸成熟,在不久的將來,患者用上可穿戴設備,在家打開人工智慧系統,就能使自身的就診需求得到及時地滿足。
12月19日,貴州醫科大學附院專家正在通過遠程醫療中心大數據系統,為在偏遠山區醫院就診的患者集中會診。
遠程醫療、電子病歷、移動支付……醫療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加快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優化資源配置,對完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支撐體系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遠程醫療為例,遠程醫療的迅速發展,是「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模式的實踐,也是我國推進醫療行業信息化建設的縮影。遠程醫療將處於不同物理空間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聯繫起來,打破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局面,重新配置了醫療資源,通過網際網路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據了解,截至2018年10月,烏鎮網際網路醫院已通過網際網路聯通了全國2700家醫院、26萬名專家,日均接診量達6萬人次,遠程會診量達1.2萬人次。
當下,醫院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逐步建立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是「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一大趨勢。2018年,北京地區已有30家試點醫院實現了電子病歷共享調閱,患者在這30家醫院中任意一家就診後,再到其他29家醫院就診時,無需自身提供病歷,醫生就可隨時調取患者既往的檢驗檢查結果、主要診斷、用藥、手術情況等信息。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支付早已司空見慣,其觸角也漸漸延伸至醫療領域。移動支付的接入是實現「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構建以患者健康為中心的現代化醫院服務模式中不可缺少一環。今年以來,我國公立醫院積極開展網絡支付業務,探索區域共享網絡支付平台建設。例如,浙江杭州一家醫院,患者只要將手機綁定社保卡信息就可以在醫院實現掛號、診療、自助結算、化驗檢查、取藥等所有就醫流程,極大地方便群眾看病就醫,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更多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