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自然災害頻發對經濟社會穩定構成嚴峻挑戰。作為國家風險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巨災保險通過經濟補償與風險管理功能,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政策引導到技術創新,我國正構建多層次巨災保障體系,為居民生活、企業經營和社會秩序提供堅實後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保險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研究報告》指出,自然災害加劇背景下,《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提出"健全保險體系,發展巨災保險"的戰略方向。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已覆蓋地震、颱風、洪水等主要災害類型,全國6439萬戶次居民獲得超22.36萬億元風險保障。政策層面不僅擴大保障範圍,更推動河北、湖北等地率先開展全災因綜合型試點項目,實現"人身+住房+室內財產"的立體化保障。
在巨災保險共同體機制下,40餘家機構聯合組建的專業平台正成為區域防災減災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地方性項目已落地20個省份,在颱風高發區和洪澇頻髮帶探索差異化保障模式。例如某地短時大風災害中,受災群眾3小時內獲得快速賠付,雖金額僅340元,卻彰顯了保險在災後恢復中的精準響應能力。
保險公司通過數位化技術構建智能風控網絡:無人機查勘、衛星遙感監測和AI建模等工具廣泛應用。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共同體依託自主研發的災害預警系統,在風險識別、損失評估環節實現效率突破。某平台開發的風險減量管理模塊,可動態監測縣域級風險分布,有效解決承保策略執行與風險累積管控難題。
金融與氣象領域的聯動創新取得顯著進展,《關於加強金融氣象協同的指導意見》推動建立極端天氣預警與保險理賠響應機制。通過災害損失預估模型優化產品設計,在農業領域拓展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應用,形成"事前預防事中應對事後補償"的完整閉環。
業內人士指出,巨災保險發展仍需在三方面突破:一是擴大住宅險覆蓋面,鼓勵地方探索共同體模式;二是強化再保市場風險分散功能,利用全球資源對沖極端災害衝擊;三是建立國家級災害資料庫,疊代自主研發的地震、颱風等巨災模型。這些舉措將共同提升全社會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總結而言,我國巨災保險已從單一賠付向綜合風險管理轉變,在政策支持和技術驅動下展現出強勁發展動能。通過完善保障機制、創新服務模式和深化行業協作,這一制度將持續發揮"減震器""穩定器"作用,為構建更高水平的公共安全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更多保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保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