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國養老服務市場呈現多元化競爭態勢,但伴隨行業加速擴張,以「養老」為名的非法集資犯罪仍呈高發趨勢。公安部數據顯示,近五年偵破涉老非法集資案件超千起,涉案金額逾360億元,其中超過80%的受害者為60歲以上老年人。本文結合典型案例與最新監管動態,解析當前養老行業風險點及合規發展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養老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2013年至2022年期間,某東北地區涉老公司以「醫養結合」為名,通過銷售消費卡和內部股權兩種方式吸收資金12億元,參與人數達5000餘人。此類案件暴露出部分機構利用政策紅利包裝項目、混淆合法養老與非法集資界限的手段。公安部門聯合衛健、民政等部門已建立跨區域風險預警機制,並要求醫養機構公開資金流向及服務承諾履行情況。
2016年至2019年,某中西部地區公司以墓地銷售返本付息為誘餌,吸收資金7000餘萬元,覆蓋800餘名參與者(老年群體占比超八成)。此類案件揭示了養老服務與殯葬資源結合的灰色地帶。2024年起,民政部明確禁止養老機構以「消費返利」「股權融資」等形式變相集資,並推動建立全國性殯葬服務價格公示平台。
2023年底至2025年初,某華東地區公司虛構國外進口「食葉草」保健項目,以單筆投資3000元、60天返本200元收益為噱頭,在社區及公共場所吸引老年群體參與。該案涉案金額達340餘萬元,參與者九成為老年人。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涉老保健品關聯的非法集資案件同比增長37%,已成為重點整治領域之一。
2014年至案發期間,某中部地區養老院通過發行6類「等級服務卡」,以年化8%-11%利息和本金返還承諾吸收資金約4億元,覆蓋3000餘名參與者。此類案件推動了地方監管部門對預付式養老服務的備案管理,要求機構按比例存管資金,並禁止以「福補」「優惠折扣」名義變相融資。
2019年至案發期間,某西南地區公司借低價3日游推廣名義,向老年人推銷年化收益率達18%-24%的「旅居養老」項目,累計吸收資金6億餘元。此類案件促使文旅部門聯合金融監管部門建立旅遊營銷負面清單,嚴禁在行程中開展非法集資宣傳及資金募集活動。
合規發展是行業破局關鍵
當前養老產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規範治理的轉型期。數據顯示,2025年1-6月全國涉老非法集資案件同比下降42%,但需警惕「以房養老」「數字養老」等新形態風險。行業機構應強化合規內控、優化服務供給,並依託政府信用平台提升透明度;老年人則需增強對高息理財的識別能力,優先選擇經民政備案的正規養老服務項目。未來,政策引導與市場淨化將共同推動養老產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更多養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