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我國藥品流通領域正經歷歷史性變革。隨著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和智慧藥監體系建設推進,藥品追溯碼強制應用成為規範市場秩序的核心抓手。據國家醫保局最新統計顯示,2025年1-7月通過追溯系統攔截異常交易已達13.6萬次,其中重複掃碼占比超42%,政策實施成效顯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藥品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自2025年7月1日起,全國醫保定點醫藥機構銷售藥品必須掃描追溯碼後方能結算,違規操作將直接導致醫保基金拒付。該政策標誌著我國藥品流通監管進入"一物一碼"全鏈條管控階段,要求每盒藥品的電子身份證信息與實際交易嚴格對應。據監測數據顯示,政策實施首月掃碼率已達89%,但仍有11%的機構存在執行偏差。
藥品追溯碼作為具有唯一性的"電子身份證",其核心功能在於確保藥品流向可追蹤。消費者通過國家醫保局微信公眾號掃描藥盒上的二維碼或條形碼,即可獲取詳細銷售信息:
• 顯示"未查詢到產品銷售信息"時,通常因售出機構未完成掃碼操作,建議等待48小時後覆核並反饋;
• "僅有1次銷售記錄"表明藥品合規流通,但若非本人購買則可能存在二次流轉風險;
• 出現2次及以上記錄,則高度懷疑涉及假藥、回流藥或違規串換行為。
根據政策規劃,到2026年1月所有醫藥機構須實現追溯碼全量採集上傳,屆時將形成覆蓋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的監管網絡。當前階段數據顯示,試點地區假藥攔截率提升37%,藥品串換違規行為下降64%。未來隨著系統數據互聯互通,預計藥品價格透明度將提高25%-30%,進一步壓縮非法交易空間。
消費者在購藥時應主動要求工作人員完成追溯碼掃描,並通過官方渠道核驗信息真實性。若發現異常記錄,可直接向售出機構或醫保部門投訴維權。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因重複掃碼引發的消費糾紛處理時效縮短至7個工作日,賠償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8%。
藥品監管體系正經歷智能化轉型的關鍵階段。通過強制應用追溯碼系統,政策有效遏制了假藥流通和醫保基金濫用,同時倒逼醫藥機構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隨著2026年全面實施的臨近,預計市場規範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消費者用藥安全將獲得更堅實的制度保障。未來藥品市場的競爭重心將轉向供應鏈透明度與數據合規能力構建,這既是行業挑戰更是轉型機遇。
更多藥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藥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