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突破與政策支持持續加碼,低空經濟正成為重塑現代交通格局的核心力量。數據顯示,2025年市場規模已達1.5萬億元,並將在2035年攀升至3.5萬億元。這一增長不僅體現在無人機配送、空中旅遊等新興場景的普及,更反映在智能飛行器研發、城市立體交通網絡構建等領域中重點企業的深度參與。本文通過解析低空經濟的技術突破、政策導向及產業生態演變,揭示其對交通領域的深遠影響與未來機遇。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交通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在2025年暑期旅遊旺季期間,多地景區已實現「空中+地面」立體化服務:無人機群通過精準編隊繪製夜空藝術,遊客可搭乘直升機俯瞰自然景觀,部分商圈更推出「半小時達」的無人機即時配送服務。這些場景印證了低空經濟正從試驗性體驗轉向規模化應用。重點企業加速布局載人級飛行器研發,例如某企業引入的電動垂直起降設備已實現時速110公里,並支持快速換電與無人駕駛模式切換,為城市短途交通、應急救援等領域提供新解決方案。
截至2025年9月,全國已有超30個省級行政區將低空經濟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或專項行動計劃。其中廣東、湖北等地已上線智能化飛行服務平台,通過數位化手段優化空域資源分配效率。政策支持疊加技術突破下,多地正推進「空中交通示範區」建設:例如某省計劃在2026年前建成覆蓋全省的低空物流網絡,另一地區則試點城市間跨城直升機通勤服務。據行業分析,到2035年,僅無人機配送與空中觀光兩大領域即可貢獻超萬億元產值。
為保障低空經濟規模化落地,重點企業在核心技術攻關中持續發力:某企業研發的飛行器搭載自主飛控系統,通過AI算法實現複雜氣象條件下的精準導航;行業普遍採用「電子圍欄」技術,在機場、軍事管理區等敏感區域設置實時監控預警。大數據平台則可同步追蹤數千架次飛行器軌跡,將事故率降至傳統航空運輸的萬分之一以下。這些突破性進展為低空交通與地面交通無縫銜接奠定了基礎,推動城市立體化出行網絡加速成型。
當前,低空經濟已滲透至醫療急救、農業植保、電力巡檢等多個領域,並逐步向大眾消費市場延伸:某試點城市的「空中外賣」服務日均訂單量突破5萬單;旅遊平台數據顯示,2025年國慶期間直升機觀光項目預訂量同比激增300%。未來,隨著電動飛行器續航能力提升與成本下降,個人短途通勤、跨城低空快線等場景有望成為常態,進一步釋放交通服務的市場潛力。
從技術驗證到商業落地,2025年的低空經濟正以超預期速度重塑我國交通產業版圖。政策紅利與企業創新形成合力,推動市場規模持續擴容;而安全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升級則為長期發展築牢根基。隨著城市空中交通(UAM)逐步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這一領域不僅將創造數萬億級市場價值,更將成為連接智慧城市建設、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戰略樞紐。未來5-10年,「三維交通網絡」概念的全面落地,或將重新定義人類出行方式與空間利用效率。
更多交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交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