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剛性需求決定要跨界
眾多陶瓷企業選擇跨界經營,這是什麼原因?佛山市方圓陶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軍告訴記者,目前,陶瓷行業之所以都向其他行業擴展,一方面是由於陶瓷行業的產值規模還是不夠大,相比於家電電器行業的規模,陶瓷行業真是小巫見大巫,這導致許多陶瓷企業在發展過程遇到了一些瓶頸,因此,陶瓷企業迫切需要通過對其他行業的延伸來不斷擴大自身的規模;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開始轉變,一站式和團購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消費者對空間裝飾效果和消費的便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陶瓷企業必須通過對資源的整合來儘可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背景跨界成「瘋」
近幾年,跨界經營是陶瓷業尋求發展的一種嘗試,也是激烈市場競爭下引發的一種全新合作模式,更是雙贏、多贏理念指導下引發的一種有益探索。「東鵬」嘗到冠軍聯盟的甜頭後,去年年底更與西門子電器牽手,聯合家電企業一起為整體家居提供解決方案;箭牌衛浴在前年已跨界瓷磚行業,推出多款仿石材產品,提出整體衛浴的營銷概念;而「樓蘭」更在2008年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樓蘭家居,推出牆紙、衛浴、燈飾、櫥櫃等產品,打造自身的家居母艦。九牧、輝煌等從專業五金也擴展到陶瓷衛浴、浴室家具。
在國外,跨界風正勁,國際衛浴巨頭的TOTO去年年初推出自己的瓷磚產品,其中更推出目前行業領先技術的薄板產品,TOTO一進入瓷磚行業就以一種高姿態示人,可見其對瓷磚行業的重視;而另一方面,同樣是衛浴的巨頭「科勒」更是把目光轉移到機電、廚具、家具和裝飾品行業,建造起自己的家居王國。
現狀跨界跨得很尷尬
雖然行業的跨界經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但陶瓷行業在跨界經營中暫時還未有出現過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甚至部分企業在跨界後更是陷入了困境。行業人士認為,陶瓷企業的跨界經營都是屬於在摸索中前行,沒有任何成功的例子可以參照,許多企業在跨界過程中碰壁碰得頭破血流,但企業在包紮調整後又重新上路。因為,陶瓷企業不願放棄市場誘人的蛋糕,加上中途退出意味著之前投入的人力物力將付之東流,所以,陶瓷企業就是在這種跌跌撞撞的情況下探索跨界突圍之路。
問題
陶瓷企業的跨界遇到阻礙,主要是資金短缺和對其他行業不熟悉所導致的。
問題一跨界經營如半路出家
隔行如隔山。跨界經營遇到最大的問題莫過於對其他行業的不熟悉,很難做到十八般武藝樣樣都精通。王軍也提到,儘管製造行業都會有一定的共同點,但不同的製造行業的差異性也很大,每個行業的新產品開發、渠道建設、售前售後服務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必須得重新學習和積累,因此,分散了企業自身的很多精力,甚至還會因為不熟悉,在其他行業痛遭敗仗。
解決方法
跨界經營的企業可以更多地嘗試貼牌生產,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在貼牌期間,企業只需做質量監督和產品採購,嚴把質量關即可;另一方面提高企業產品的專業性,畢竟做事情需要專業的人士來做才能事半功倍,貼牌廠家由於自身產量較大,其生產技術也比較穩定,企業產品的質量得到保證。
問題二資金被迫分散
資金的投入是目前陶瓷行業跨界的最大的問題之一,因為陶瓷和潔具的生產線投入價格非常高。據行業人士介紹,目前一條生產線投產需要花費大概一億元,如果需要企業自身投資建廠生產跨級產品,這則需要廠家付出高昂的成本費用,一般的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資金能力來玩跨界。即使有了足夠的資金,但戰線太長也難免出現投入不均,導致某些產品的投入研發的力度變少,使產品容易失去市場競爭力。
解決方法
資金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因此,企業要跨界經營只能量力而行,資金不充裕的企業可以選擇一些門檻較低的行業先試水,如燈飾、家具等行業,並不要急於同時進入多個行業,先通過積累和沉澱,達到做一行業就活一行業,慢慢從單行業轉變成多行業,這樣的企業後勁才夠足。
趨勢未來3-5年是黃金期
跨界經營發展到現在已經差不多3年了,至今還沒有一家企業算成功操盤過跨界經營。然而,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對跨界經營「高燒不退」,未來跨界經營將成為陶瓷企業的常態。王軍認為,現在陶瓷行業中無論廠家和商家其實都是在跨界經營,因為,他們現在已經不是以前粗放式地銷售瓷磚,現在展廳設計、物流配送、配套切割等都已經融入到陶瓷行業中,其中空間展示中的各要素也涉及到家裝的其他行業,如燈飾、家具、裝飾品必然出現在樣板間裡,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現在的陶瓷企業都是在跨界經營。
據陶瓷行業人士預計,未來3-5年是跨界經營的黃金期,因為,隨著各行各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必定有一些企業由於產能落後、品牌價值不高而受到市場的淘汰,這時候一些有實力的陶瓷企業會通過大魚吃小魚的方式,對這些落後的企業進行合併收購,從而整合各行各業的資源,打造一個泛家居的戰略平台,屆時,跨界經營的氛圍將達到高峰。
更多陶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陶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