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11月15日全文播發,近日多位專家對其中提到的文化改革內容作出解讀。
專家:《決定》談文化改革 有3個突破
《決定》第十一部分為「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共有四條,分別為「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兼任中央文資辦副主任高書生解讀時認為,《決定》在文化改革方面有三個突破。第一個突破是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決定》提出以激活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更接近文化本源。第二個突破是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這是三中全會決定的一大亮點。第三個突破是改革、發展和管理三位一體。
在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的眼中,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在中國具有特殊性。中央的部署實際上表明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是要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管理方式應從微觀轉向宏觀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是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關節。《決定》第38條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稱,文化管理方式要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限娛令」、 「限廣令」等現象或許應減少。尤其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合併後的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文化部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都是下一步需要關注的重點。
郭全中認為,未來或許會成立全國統一的三級的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由宣傳部門和財政部門共同出人組成相應的監督管理機構,作為相關政府部門的直屬機構。
近些年來,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在輿論導向方面的影響不可忽視。《決定》進一步闡明,要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郭全中認為,網際網路的管理是未來黨和政府管理的重大難點和挑戰,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果要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制,必須從根本上認清網際網路的特點和規律,處理好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媒體管理之間的關係。
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文化事業 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決定》第39條提出,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並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高書生認為,隨著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如何體現文化企業的特殊性是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決定》從制度上確保既可以大膽地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特別是新聞單位轉制為企業,又可以讓民營工作室和民間力量加入圖書、廣播電視非新聞節目製作。
文化部文化產業巡視員孫若風表示,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文化事業,目的既在於積極主動地引入社會資本,也是要積極引入現代理念和管理方法,按照現代企業的標準來打造劇團等文化單位,推動現代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
促進文化資源流動 明晰政府在文化市場建設中定位
文化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焦點之一。《決定》第39條規定,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流動,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並提出要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採購,加強版權保護。對此,郭全中認為要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流動,涉及「屬地化」管理政策問題以及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問題。郭全中表示,三中全會要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這就可以預見,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的範圍會進一步擴大,改革會進一步深化。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則認為,《決定》在更強調文化市場的公平競爭的前提下,進一步明晰內容生產與流通渠道的合理分化,鼓勵文化產品市場繼續向非公有制企業開放;更重視資本要素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另外「文化經濟政策」的提法表明,今後政府對文化市場建設的扶持將更多採取制度化的經濟手段,以「資助」代替「投資」,以「採購」代替「生產」,明晰了政府在文化市場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應處理好公益文化與市場文化關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斷提高,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要求也在提高。《決定》第40條明確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稱,文化體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將更好的盤活一些文化市場資源。圖書館、博物館等公益文化事業將在政府的運作之下更好的服務公眾,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文化事業單位革新,這為保護文化事業和文化遺產提供了很好的大環境。在文化體制改革中處理好公益文化與市場文化的關係,這是關鍵所在。
中國藝術研究院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列生撰文指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功能完備的開放性文化制度,需要現代觀念的引領、科技手段的創新、結構末梢的延伸。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就「如何發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方式上,未來應重點探索和實踐以政府採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勵社會參與的實現方式,發揮市場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更多文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文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