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公布2018年前三季度風電併網運行情況。據行業統計,2018年1-9月,全國新增風電併網容量1261萬千瓦,到9月底累計風電併網容量達到1.76億千瓦;1-9月,全國風電發電量26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平均利用小時數1565小時,同比增加178小時;前三季度,全國棄風電量22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74億千瓦時。
風電行業的回暖也體現在上市公司的業績中,聯交所上市的龍源電力前三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達40.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逾四成。其中風電營收在今年前九月為134億元,占比69.9%。主要由於限電問題在1月份至9月份內改善明顯,風電利用小時同比增加14.2%至1637小時,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限電率則由去年的11.7%下跌至6.3%。
節能風電也在三季報中表示,所在部分區域平均風速較上年同期提高、棄風限電情況較上年同期改善帶來售電量及售電收入增長。
但在行業整體改善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來,風電整機招標價格下降,風電整機製造商毛利率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
風機塔架製造商天能重工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降低14.39%,該公司在三季報中對於業績變動的原因,給出如下解釋: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採購原料的成本和風塔製造成本持續增加。
主營業務同樣是塔架製造的泰勝風能也表示:「隨著國內風電電價國家補貼的逐步退坡以及國際風電電價的逐步市場化,風電場建設成本控制壓力持續向風電整機及零部件製造商傳導,相關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毛利空間進一步受限;同時,鋼材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上升向下遊客戶轉移的難度較大。」今年前三季度,泰勝風能淨利潤同比下滑86.02%至0.21億元。
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巨大,上游利潤空間變薄,不少整機製造商也將目光投向風電後運維市場。昔日風電龍頭企業*ST銳電就寄望於全資運維子公司——銳源風能技術有限公司,欲向「整機製造商+開發商」的雙重身份轉型。不過,今年前三季度*ST銳電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同比增加780.2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96.6萬元,同比減少99.46%。
金風科技通過旗下子公司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從事風電場投資開發、建設運營的業務。今年三季度,在風機價格下跌毛利率下行的情況下,風電運營憑藉較高的增速,成為金風科技業績主要增長點。
前三季度,金風科技實現歸母淨利潤24.19億元,同比上升5.35%。但Q3單季,受毛利下滑等影響,歸母淨利同比下滑23.57%至8.89億元。公司積極布局風電智慧運維的遠景能源,也通過能源物聯網平台EnOS智慧風場軟體解決方案實現了從風機數據採集、集中監控,到高數據質量的損失電量分析、基於機器學習的設備健康度預警、新能源功率預測和功率控制等服務,著力降低風場運維總成本。
擺在風電行業面前的問題,一方面是產業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則是行業補貼的退坡。從2006年至今,全國用於可再生能源能源補貼資金總計超過了3200億元,其中風電享受到補貼的資金超過了一半。去年總體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的需求約為1250億元(不含稅),其中風電的占比為45%。
要在未來3至5年內基本實現風電不依賴補貼發展。基本思路是,分類型、分領域、分區域逐步退出補貼,在2020~2022年基本上實現不依賴補貼發展。
風電行業若想繼續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去補貼。今天風電行業還是一個小市場,去補貼風電才能做大1000億。風電要成為主流,才能解決碳排放問題,才能應對氣候危機這麼迫切的需求。
風電行業想要打開局面,必須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發揮價格競爭優勢,讓投資主體在這個過程中更具理性。預計未來的20年內,風電將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供給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風能將要回歸市場屬性,則需通過積極的市場競爭不斷進步。
更多風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風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