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儘管書店市場規模基數較大,近年來持續實現10%以上增長,且未見增速下滑趨勢,預計在進入低增速區間前行業仍將長期維持較高的景氣度。實體書店提供的閱讀體驗式消費並不能被線上渠道完全取代,線上對線下的分流會遭遇增長極限。以下對書店市場規模分析。
書店市場規模分析,2017年中國書店零售市場總規模為803.2億元,同比增長14.55%。網上書店渠道依然是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同比增長25.82%,值得注意的是增速已經持續兩年下降。在全國上下大力發展實體書店促進全民閱讀的氛圍之下,實體書店市場規模達到344億元,同比增長2.33%,2012至2017年市場規模基本都在340億元左右,行業規模較為穩定。2018-2023年書店連鎖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表明,從細分品類來看,少兒、文學市場保持快速增長,分別同比增長28.8%、16.1%,從具體渠道來看,實體書店渠道僅社科、文學以及少兒品類增長,網店渠道全渠道增長。
全國書店零售市場規模繼續保持增長,同比增長14.55%
網上書店在2016年依舊保持著30%左右的增長,網上書店的銷售總碼洋也會在2016年超過實體書店的總碼洋,這對於整個產業來具有標誌性意義。2016年網店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第三方平台,這幾年是圖書第三方平台高速發展的時期,在一些主要平台中的第三方圖書業務同比增長率幾乎都達到了60%以上,所有第三方平台的總碼洋幾乎相當於傳統直營網上書店的規模。現從三大市場現狀來分析書店市場規模。
網絡書店「下線」之舉意味著,他們已經意識到書店市場的發展趨向線下,想要通過「下線」來獲得更多讀者。而實體書店市場正在回暖,哪裡的市場更加有利於實體書店的發展呢?書店市場規模數據顯示,目前一線城市中的代表北、上、廣、深和二線城市中的代表蓉、漢、杭、寧,書店店鋪總數共3812家,一線城市2332家,二線城市1480家,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而一線城市書店總數是二線城市書店總數的1.5倍,說明城市綜合實力強的一線城市,書店發展也是遙遙領先。而二線城市中的成都、武漢書店店鋪總數卻遠超深圳,接近廣州,分別是442家和462家,說明這兩大中國西部和中部的中心城市綜合實力不可小覷,書店市場發展在二線城市也極具代表性。
書店市場規模數據顯示,近兩個季度新開業店數量和新開業書店占比第一名都是武漢,武漢成為目前書店發展趨勢最好的城市,武漢位於中國中部,是湖北省省會和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武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它距離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中國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獨特的區位優勢造就了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最重要的是,武漢也是國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擁有包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98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107.26萬人居中國第一。
書店市場規模分析,北、上、廣、深、蓉、漢、杭、寧八個城市共有2781個書店品牌,二線城市書店品牌共有1531個,一線城市書店品牌共有1250個,八大城市連鎖品牌117個,占比4.2%,只有1-2家門店的書店品牌占比95.8%。書店在轉型的過程中,更加注重體驗化和個性化。如果說第一代書店是只賣圖書的實體書店,2.0版是多元化經營書店模式,現在則已經進入文創空間的書店3.0時代。而書店品牌更易在一線城市形成連鎖規模,在二線城市書店則更多選擇打造標誌性的文化空間。
中等書店和一線城市書店增速較快或源於國家政策扶持以及書店改造升級、營銷活動的增加以及多元經營方式。書店市場規模分析,當前,全國各地正在擴大圖書館規模、鼓勵特色書店蓬勃發展,在刺激大眾參與文化消費的同時,實體書店的健康發展是推進全民閱讀的有效途徑之一。毫無疑問,大力拓展圖書事業,打造更多公共文化空間,讓傳統閱讀、精品閱讀走近千家萬戶,才會讓社會主義精神文化不斷增值。
更多書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書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