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價控制是只在批准的工程造價限額以內,對工程建設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資決策、到設計施工再到竣工交付使用前所需全部建設費用的確定、控制、監督和管理,隨時糾正發生的偏差,保證項目投資目標的實現。那麼工程造價控制發展現狀是怎樣的呢?
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的產生有其複雜的背景,在實際工作中計劃經濟模式的烙印還相當深。絕大多數工作仍然停留在「三性一靜」(定額的統一性、綜合性、指令性和工、料、機價格的靜態性)的基礎上,往往「四算」(估算、概算、預算、決算)分離,「三超」現象嚴重。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全過程、全方位、動態工程造價管理」的新理念。
通過對工程造價控制發展現狀分析發現,多年來,我國的建設項目普遍忽視了項目建設前期階段的重要性,造價控制的重點主要放在項目建設的後期階段甚至在工程決算階段,因此經常出現投資超限的現象。有些項目甚至在建成後投資大幅超過計劃,從而形成了大量效益不好的工程。
近些年來,國際上已開發國家對工程投資的要求是事前預控、事中控制。而我國傳統的做法是把造價控制重點放在施工階段,在客觀上造成輕決策重實施、輕經濟重技術、先建設後算帳的後果。造價多為事後算帳,依附於建築設計師,被動地反映設計和施工。
目前 我國的工程造價諮詢單位普遍實力薄弱,規模偏小,技術力量不強,改革也沒有完全到位,還無法應對市場的變化和競爭。工程造價諮詢業發展中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受主管部門的制約,不能公正地進入社會;基礎差、素質低、單一從事編制工程預算業務、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行業管理體制尚未理順,存在行業、地區、部門壟斷封鎖的現象,嚴重地阻礙了公平競爭的發展;行業服務規範和制度建設急需與國際接軌。
從工程造價控制發展現狀來看,由於受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及建築業自身特點的 影響 ,我國現行的工程計價體系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和下令定價色彩,儘管工程造價管理部門制訂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調價政策,但是都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造價行政主管部門多為直接式服務,採用政府定價,因而造價缺乏競爭性。以施工 企業 自主定價為特徵的工程計價體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前取得工程造價師資格的專業人才不多,高級專業人才就更少。有的雖已經取得執業資格,但無工作實踐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綜合素質不高。在造價師從業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在崗無證,有證無崗」的現象。工作內容依然是單一的,多在主管部門及領導的主觀意志指令下工作,因而工作服務領域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投資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取得造價工程師資格的人數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要。迫切需要一大批為項目投資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的高素質綜合型工程造價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工程造價管理領域的從業人員有80多萬。這80多萬的從業人員中本科畢業生還不到三分之一,絕大多數是大專、電大、函大畢業,有的甚至還沒有專科文憑。從專業上來看,正規高等院校工程造價管理專業畢業的還不到1%,大部分都是工程經濟、投資經濟、工程管理、概預算等相近專業,這些人從事工程造價管理往往只停留在概預算上,他們不能也不可能進行全過程、全方位、動態的工程造價管理。
工程造價管理的國際化趨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加快,中國經濟日益深刻地融人全球市場,在我國的跨國公司和跨國項目越來越多,我國的許多項目要通過國際招標、諮詢或BOT方式運作,同時,我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投資和經營的項月也在增加。因此,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工程造價管理的國際化正形成趨勢和潮流。以上便是工程造價控制發展現狀的所有分析了。
更多工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工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