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總量為1.13億台。其中,華為出貨量依舊排在首位,為2300萬,Oppo 2100萬台第2位、Vivo 1600萬台第3位,小米1500萬台排在第4位。而手機份額前三位排名均與2017年第一季度一致,但是,本土品牌小米超越蘋果上升到第四位,而蘋果跌至第五。中國製造商占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87%的份額,其餘的由蘋果和三星瓜分。以下對國產手機市場占有率分析。
如果是蘋果銷量遙遙領先,利潤占比高無可厚非。然而現實是,華為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只比蘋果差3%,而3家國產手機三季度總銷量是蘋果的1.8倍!這意味著,在銷量全面逆襲的情況下,國產手機的利潤仍被蘋果狠狠碾壓。
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國產手機市場保有量大但利潤率低的問題呢?有觀點認為,國產手機在利潤上被蘋果甩開一條街確實長期存在。近3年來,幾乎每年都有「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利潤:蘋果獨占9成」的新聞出現。蘋果與國產手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用的是自家的IOS系統,大多數國產手機用谷歌的安卓系統。
網民普遍認為,國產手機廠商低利潤的主要原因在於每年要付給安卓系統巨額專利費,殊不知安卓系統是開源的,並不收取任何費用。而正因為開源性,其比IOS更具個性化,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因此安卓系統的市場份額現在已超過IOS。所以,系統並不是主因。國產手機長期以來利潤率低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惡性價格競爭。在每一代iPhone的生命周期里,蘋果從來不會進行官方降價,打折更是少之又少。去年蘋果手機的平均售價為624美元。而安卓手機的平均售價僅為185美元。在消費者的印象中,蘋果手機是保值品,而多樣的安卓手機之間為競爭,價格常常跳水。
《2016-2021年中國智慧型手機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從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國產手機在國行市場份額占到87%,華為、OPPO、vivo、小米四家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達到了69%,表現非常搶眼。隨著國產手機的強勢崛起,蘋果、三星等國際廠商份額正在逐漸減少,蘋果目前市場份額僅為8.2%,三星則是暴跌至3.0%。蘋果手機的市場正在被國產手機所蠶食,另一個數據,目前IOS作業系統市場占有率為16.2%,相比去年下跌了3.8%,蘋果手機總體用戶正在減少。
在智慧型手機時代,隨著安卓系統和ARM的興起,加上高通、聯發科等廠商提供的一整套解決方案,為智慧型手機整機廠商解決了晶片、通信和作業系統的技術難題,大幅降低了技術門檻,中國手機廠商也借著這波東風快速發展。中國台灣的HTC最先發力,市值更是一度超過諾基亞,只不過由於HTC決策失誤、固步自封導致痛失好局。
中國大陸也形成了以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為代表的中國四大手機品牌。其中,中興U880手機實現單款手機銷量超過1000萬,雖然單款手機銷量超過1000萬在現在看來稀疏平常,但在6年前還是頗為不易的。
以小米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殺入手機行業,通過網際網路營銷+賣期貨+免線下渠道開支的辦法將主流硬體配置的手機的價格降到2000以下。隨著國產品牌手機銷量與日俱增,產業鏈越來越成熟,技術的疊代演進導致智慧型手機關鍵零部件的成本不斷下降。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這些傳統手機廠商也開設建設榮耀、努比亞、大神等網際網路品牌,與以小米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品牌打價格戰,手機的價格被不斷拉低。至2014年,國產千元機的性能已經能夠滿足日常使用,這使得過去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特別是比較關注硬體配置的「理工男」、「夠用黨」等群體來說,再也不必因為手機性能原因而去選擇國外手機品牌了。
在中低端市場立足後,華為、Oppo、Vivo等品牌開始向中高端市場衝擊,通過明星代言,各種打廣告,冠名綜藝節目,網際網路營銷等手段提升品牌附加值。像華為的P系列、Mate系列已經有了一定品牌認可度,而Oppo和Vivo一些硬體配置中規中矩,外觀靚麗的2000—3000元價位的手機已經能夠實現單款上千萬的銷量。這些現象已經表明,國產品牌手機不僅在千元機市場穩如泰山,在中高端市場也已經占據了一席之地。
更多國產手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國產手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