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花生油行業分析報告 >> 我國花生油行業概況及現狀

我國花生油行業概況及現狀

2017-06-16 16:36:5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花生俗稱「長生果」,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屬可再生固氮豆科作物,耐貧瘠和乾旱,對土地和水分等條件要求低,廣泛生長於長江以北、黃淮海流域至我國西部新疆,我國花生過去多用於零食及出口,近十年因花生油龍頭企業產業化帶動,年產量已達1500萬噸,與大豆、菜籽產量已基本持平,並呈逐年增長態勢,花生油已成為我國三大食用油品牌之一,下面對花生油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我國曆年花生種植面積和產量

  改革開放後30年來,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和總產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花生平均種植面積7201萬畝,占全球花生面積的近21%,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年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的省份有14個,占全國花生種植面積的92%,其中黃淮、東南沿海、長江流域是相對集中的三大主產區,尤其以河南、山東、河北、廣東面積較大。

  近8年來,我國花生單產水平總體呈小幅增長。200-2006年全國花生平均畝產200公斤,其中2007年達到215公斤的最高紀錄,我國花生單產是世界花生平均單產水平的194%。我國花生單位面積收益普遍高於其他油料作物和多數糧食作物,是主產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2000-2007年是我國歷史上花生總產量最高的時期,年均總產1435萬噸,其中2002年達到1482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同期我國花生總產占全球總產的40.5%,延續了自1993年以來花生總產一直穩居世界首位的局面。由於花生價格不斷攀升,2007年全國花生種植業初級產值約870億元,在國內主要糧棉油作物中躍居第五位,對於增加農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花生油生產近況

  近8年來,我國花生油年產量在210~213萬噸之間,年均產量為219.4萬噸,其中2006年達歷史最高紀錄。我國花生總產中用於榨油的比例在52.3%--56.0% 之間,平均54.7%,略高於全球花生榨油比例。在我國花生總產中,除榨油外,留種約占8%,出口貿易占7%,其餘約30%為食用和食品加工。與2000年相比,2007年我國花生油產量增長了7.5%,略低於同期世界花生油產量(9.3%)的增長比例。我國既是世界花生總產最大的國家,也是花生油產量最大的國家,近8年平均占全球花生油產量的45.1%。

  花生油進出口貿易情況

  我國是世界花生出口大國,近年來花生出口占全球花生貿易量近50%,居花生出口國首位。但花生出口產品以食用花生為主,花生油出口較少,每年僅數千噸。近年從東南亞和印度花生原料進口有所增長,但花生油進口較少。因此,花生油的生產和消費均以國內為主。

  花生油消費情況

  我國2000年--2007年的花生油消費量在210~225.6萬噸,年均219.8萬噸,實際消費量受生產量的影響處於平穩狀態,其中以2006年消費量最大(231.5萬噸)。近8年來,國內食用植物油消費總量呈持續增長,從2000年的1352萬噸上升到2007年的2440萬噸,消費量增長基本來自進口油料。國內花生油產量沒有明顯增長,也基本沒有花生油的進口,所以使其在國內植物油消費中的比重從2001年的15.7%下降到2007年8.9%,凸現出花生油供給的嚴重不足,甚至影響到部分花生油固定消費群體。

  我國花生油加工業現狀

  目前,我國花生油脂加工企業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河北、湖北、廣東、廣西,其中山東和河南兩省內的花生榨油產能占全國花生加工能力的70%以上。目前主要的花生油脂加工企業包括山東魯花、青島長生、青島嘉里、中糧艾地盟、費縣中植等。

  2007年以來,國內因為花生油原料偏少,花生油的庫存量有餘,加上不斷以來花生油壓榨本錢居高不下,貨源緊缺及本錢要素等影響,天下各地的花生油市場價錢呈現了一度的上揚,使國內的食用油市場形成必然的顛簸,不外,在廠家,市場的和諧勤奮下,並沒有給市民形成大的影響。

更多花生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花生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