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基金行業里程碑式一年,多項監管措施當頭,分級、貨幣基金、定增基金等等,雖然踩雷不斷,清盤不斷,但公募基金仍然穩健發展,規模突破11億大關。下面進行基金行業現狀分析。
自2012年以來,資管行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截至2017年末,按資管產品口徑統計,資產管理市場規模已達100萬億元,超越同期GDP規模。其中,銀行表外理財22.2萬億元,信託21.9萬億元,券商資管16.8萬億元,基金及子公司13.9萬億元,公募基金11.6萬億元,私募基金11.1萬億元,保險資管2.5萬億元。
通過對基金行業現狀分析,截至2017年11月底,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資產合計達到11.41萬億元,這一數據比去年末規模大增2.25萬億元,增幅達到24.55%。得益於貨幣基金的猛漲,值得注意的是,公募總規模數據目前已是連續4個月站穩11萬億關口。
截至12月22日,截至目前,包括年內公告觸發清盤條款或擬召開基金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清盤的101隻基金、兩隻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提示性公告的基金在內,年內擬清盤基金數量達到103隻,比2015年多出兩倍以上。其中,債券型基金58隻、混合型基金27隻、保本型基金8隻,成為歷史上清盤基金數量最多的一年。
通過對基金行業現狀分析,中國基金業自1985年誕生至今已存在有三十餘年,也快速走完了西方同行近百年曆程,經歷了萌芽期、初創期、規範期、創新期、快速成長期、徘徊期、新增長和嚴監管等八大發展階段。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占A股市值20.37%,占GDP比例為13.96%,雖然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但體量在資本市場中所占比重仍較小。
隨著大資管時代「去槓桿、降通道」系列政策來臨,如通道、表外等業務市場和牌照紅利將逐步降低,其藩籬不斷受到內外因素衝擊:就內部而言,產品缺乏差異化、渠道缺乏控制力、人才流失愈演愈烈;就外部而言,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不斷推出基金類產品,蠶食著基金公司的市場份額。因此,在競爭不斷強化、監管不斷趨嚴情況下,我國基金業如何才能在資管市場走出一番新天地成為全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
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登記的機構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8467家,備案私募管理人22446人。雖然管理人數量不復2016年4月的水平,但備案私募基金產品數量和規模依舊保持增加。截止2017年9月,備案私募基金數量增加30233隻,每月穩步增長。2017年上海繼續成為發行私募證券基金最多的城市,京滬深三足鼎立,分別是上海4581家、深圳4377家、北京4108家。
新發產品的投資類型來看,股票型私募產品仍為新發私募基金產品的首選,占全部新發基金產品的81.08%,但較2016年度90.35%的占比有所下降。伴隨著近兩年債市的走牛,固定收益型產品的發行量明顯增加,該類型基金在2016年的新發產品中占比3.11%,在2017年以來新發產品的占比則提高至8.91%。以上便是基金行業現狀的所有分析了。
更多基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基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