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要多出數十倍,而且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避免了最讓人們頭疼的污染問題。科學家們如獲至寶,把可燃冰稱作「屬於未來的能源」。那麼,全球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呢?具體詳情請見下文。
2015年全球可燃冰行業發展現狀分析:世界上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行「 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美國、日本等國近年來紛紛制訂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開發戰略和國家研究開發項目計劃。
美國於1981年制訂了投入800萬美元的天然氣水合物10年研究計劃,1998年又把天然氣水合物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長遠計劃,準備在2015年試開採。
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01年正式推行《日本可燃冰開採研發計劃》制定了為期18年的戰略開發計劃,並已成功於2013年3月於日本南海海槽可燃冰氣田分離出天然氣。
極地凍土帶,日本南海海槽、加拿大的Mackensie礦田及美國阿拉斯加西北坡的水合物礦床已進行或正在進行試驗開採。墨西哥以及印度半島陸緣近海KG區的海底水合物亦被納入開發計劃,預計3~5年內有可能開始試驗開採。
2012年初美國能源部在阿拉斯加的可燃冰研究取得了積極成果。其在阿拉斯加北坡發掘的可燃冰,可以從中安全並有效地獲得穩定的天然氣流。美國能源部表示,正是在阿拉斯加項目成功的基礎上,將進一步開發14個新的實驗項目。
表1:日、美、加三國2020年前可燃冰研究計劃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3月12日宣布,從愛知縣東部海域地層中的可燃冰中採用降壓法分離並取出甲烷氣體的試驗取得成功,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從海底採集甲烷氣體,標誌著日本可燃冰開採商業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
日本發生福島核電站事故後,火力發電用天然氣進口量大幅增加,確保日本國內能源供應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這是日本對開發可燃冰開發擁有極高積極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1年頒布的《日本可燃冰開採研發計劃》顯示,目前日本正處於該計劃的第二階段,自2009年至2015年,主要開發從可燃冰中提取天然氣技術,為商業生產做準備。根據該計劃,日本將在2018年實現可燃冰的商業化生產。
我國於1999年第一次啟動可燃冰的相關研究,而主要已開發國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就開始了對可燃冰的研究。目前我國對可燃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和南海海域。據估算,我國陸域遠景資源量至少有350億噸油當量,南海的可燃冰資源量大約為640億噸油當量。更多可燃冰行業最新相關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9年中國可燃冰市場供需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2007年5月我國就在南海成功鑽獲可燃冰樣本,並在可燃冰抑制劑、開採分解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隨著南海可燃冰儲量的探明,對可燃冰的研究開始加速,相關項目被列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並將在2013年完成。
從2011年開始,我國正式啟動新的國家水合物計劃。新的國家水合物計劃長達20年,從2011年開始,至2030年結束,分兩個階段實施。其中,2011年-2020年為第一階段,2021年-2030年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旨在通過進一步勘查與評價,鎖定富集區域,為今後我國海域水合物試開採及開發利用、實現產業化奠定基礎。按照計劃,我國將在勘查評價基礎上,利用海上開採配套技術研究成果,實施水合物試驗性開採。
2009年6月,中國在青海省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成功鑽獲天可燃冰實物樣品,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緯度凍土區發現可燃冰的國家。據專家測算,青藏高原可燃冰遠景儲量350億t油當量。其中青海省祁連山南緣天俊縣木里地區儲量占陸域總儲量的1/4。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凍土區遠景儲量可供應90年。
圖1:青藏高原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帶及其厚度分布圖
由于海域可燃冰在海底瞬間釋放時會產生巨大壓力,可能破壞海底生態環境,一直是困擾和束縛世界各國在海底開採可燃冰的難題。因此專家認為,陸域可燃冰的開採前景較海域樂觀。凍土區可燃冰岩層段埋藏淺,開採難度低,出現的災難性後果更易控制等因素,這對認識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和儲藏規律,尋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義,也為我國海洋天熱氣水合物開展技術研究和開採提供了試驗場所。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各國的初步試開採大多也在陸域氣田進行。
表2:國外已進行開採的可燃冰氣(礦)田
更多可燃冰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可燃冰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