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旅行服務行業銷售額6130億美元,與2016年相比將增長11.7%。隨著國內一線城市、沿海地區的二線城市的中產階層的崛起和規模的壯大,高端和個性化的旅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普遍的市場,而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讓這種高端產品和服務的獲客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以下對旅遊服務行業布局分析。
旅遊服務行業布局分析,旅遊產業已進入大發展時期,旅遊業對中國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率已超過10%,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旅遊服務行業分析指出,17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 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 50.2%,首次過半,2017年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穩步提升,占比達到51.63%,2017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
1990-2017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走勢
區域旅遊產業的空間布局具有宏觀分布的點網性、中觀布局的圈層性、微觀選址的節點性特徵。自然條件與旅遊資源的稟賦、區位因素與集聚效益、經濟發展水平、旅遊規劃與開發、旅遊市場需求、旅遊產業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於旅遊產業,形成旅遊產業空間布局的動力機制。現從五大建議來分析旅遊服務行業布局。
第一,國家政策要給予大力支持,政府要完善旅遊法規以規範旅遊服務市場,充分發揮引導和合作的作用。旅遊服務行業布局分析,旅遊業對國民經濟做出的貢獻不容忽視,地位在逐漸提高,如果國家制定相關的政策保障旅遊業發展,實施旅遊人才培養戰略,將會大大促進旅遊業的繁榮。關於為旅遊立法的工作,不能始終處於滯後於時代的地位,而應該跟隨旅遊發展的步伐。旅遊服務市場的涉及範圍相對來說會更廣泛,紛紛出現的各種全新問題,不能通過借鑑已有的法律法規採取解決措施。即使存在解決問題的法律法規,但是由於法律法規之間相互矛盾,無法達到統一。因此,政府應該不斷完善消費者的投訴機制,制定系統性法律法規規範旅遊市場。
第二,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實現資源集約優化利用。旅遊服務行業布局分析,通過資金的投入和技術的創新,充分挖掘國內景區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高效利用。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同時進行合理的配置,對已經開發的資源進行合理保護,便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旅遊業發展,中國旅遊產品和項目在數量上已經初具規模,遺憾的是總體質量不是很高,消費者多樣化和特殊化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為了做到這一點,旅遊企業需要轉變思路,與時俱進,不斷開發旅遊資源和產品,開發出具有更高質量品質和思想內涵的產品,吸引更多遊客客源。
第三,突出旅遊服務貿易在第三產業中的引領地位。旅遊服務行業布局分析,在我國旅遊服務貿易與第三產業呈現長期的正相關關係,旅遊服務貿易會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看到這一點,並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來彌補的話,第三產業就不會是經濟結構中的短板。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正在向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方向發展,第三產業中服務業也越來越重要。
第四,統籌規劃東西部地區,促進共同發展。旅遊服務行業布局分析,我國的地區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東部發達、西部落後。在東部市場發展更加成熟的同時,西部市場的發展卻仍然處於較低的初級水平。國家在進行結構調整和優化時,要時刻兼顧西部旅遊的發展。西部通過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資源,充滿獨特風情的民族產品,從而實現文化和旅遊的完美融合。
第五,提升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的國際化水平,通過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改善服務質量,增強海外市場開拓的能力,從而實現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的量變到質變。旅遊服務行業布局分析,此外,必須加強先進的企業管理和創新化的旅遊服務理念,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和經驗,提高旅遊行業在國際上的地位。
旅遊服務行業布局分析,旅遊業門檻雖低,但旅遊是個複雜交易型產品,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消費者對服務和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新入局、想在旅遊業分一杯羹的企業來說,是不小的考驗。正如人民網近日對「新經濟」的評論所言,衡量新經濟的標準從來不是「估值」與「流量」,而是消費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沒有誰更適合做旅遊,唯有守住初心,為消費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服務,才能在大浪淘沙的旅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更多旅遊服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旅遊服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