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市場供給持續過剩,全球棉花儲量近半數在中國,2019年我國景氣指數為46.99,600-700支這樣的高難度紡紗技術,鄭棉主力合約1901報收18815元/噸,以下是棉紡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棉紡行業作為一個傳統的加工行業,在經濟危機過後全球經濟緩慢復甦的狀況下,仍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局面。以衣著用、裝飾用和產業用三大消費用途比例來分析,我國紡織產業三者之間的比例約為63:20:17,西歐是46:35:19,美國是41:37:22,日本式29:29:42。棉紡行業分析指出,我國高附加值的產業棉紡織品的發展嚴重滯後於已開發國家,其市場還遠沒有得到開發。
根據棉紡行業發展前景數據,2019年棉紡企業的毛利率為17.8%,較2018年17.9%有所下降,主要由於棉價下行,棉紡企業消化高價庫存所致。2019年行業銷售費用率為1.9%,下降了0.1個百分點。但是行業管理費用率有所上升(部分由於2017和2018管理費用率口徑不同導致,2017年管理費用數據為原始報表中管理費用扣減研發支出,口徑與2018年並不完全相同)。
行業增長速度放緩。《中國棉花行業市場調查及供需格局預測報告》指出,棉紡織行業作為消費品行業,和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中國經濟增幅變穩、變小,行業需求也受到影響。在新常態下,棉紡織行業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速增長。
行業發展壓力加大,分化加快。棉紡織行業總體壓力加大,企業無論大小均感覺了了生存難度的提高。究其原因,包括需求增長相對減弱,資源環境約束家居,要素成本上漲,以個性化、差異化為主流的終端需求變化加快,以及部分行業產能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等微觀市場因素。
我國每百米印染布新鮮水需水量由2.5噸下降到1.8噸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棉紡行業發展前景指出,再利用纖維年產量達到600萬噸,占纖維加工總量比重由2010年的9.6%提高到12%以上。「舊衣零拋棄」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促進了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撿和綜合利用產業鏈的建設和發展。
目前,我國紡織企業生產設備數位化率達到36.06%,數位化生產設備的聯網率達到27.74%,生產管理環節信息化普及率達到50.49%,實現管控集成的企業比例達到19.82%。業內專家預計,這一比例在「十三五」期間將會快速提升。
2020年,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下,我國棉紡織行業加大改革調整的力度,克服重重困難,實現平穩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及時調整棉花政策,優先保障棉紡企業用棉,維護行業整體利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棉紡企業積極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加快轉型升級,推進可持續發展,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打造綠色環保競爭新優勢,以上便是棉紡行業發展前景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棉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棉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