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p2p行業分析報告 >> p2p行業發展前景

p2p行業發展前景

2018-08-08 17:10:1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P2P網絡借貸平台隨著時間的流逝呈現數量增長的態勢,截止2017年已有將近30家P2P平台獲得超30億元投資,各地的城商行成為P2P網貸平台存管的合作方之一。以下是p2p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縮寫,意即個人對個人(夥伴對夥伴)。又稱點對點網絡借款,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屬於網際網路金融(ITFIN)產品的一種。屬於民間小額借貸,藉助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網絡信貸平台及相關理財行為、金融服務

  隨著互金整治的不斷深入,網貸行業在監管政策的指引下正不斷走向規範健康發展,合規才有未來已經成為監管層與業內的共識。近一個多月以來,從國家到地方的監管層頻頻釋放利好信號,為的是讓真正秉承普惠金融初心的合規優質平台得到發展。

  p2p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服務的領域屬於民間借貸,因為「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借貸觀念,人們認為借貸的風險不是太大;二是P2P借貸平台的貸款利率很高,行業內的年化利率一般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達20%,遠遠超越正規金融機構的利率水平,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三是有些P2P平台推出了本金保證、擔保等模式,讓投資者在平台放貸時感到放心;四是P2P平台的投資原則是「小額分散」,投資者參與的門檻很低,故參與者甚多;五是有高科技信息手段的支持,平台運營較低;六是P2P高舉普惠金融旗幟,符合國家金融發展的政策趨向,起著很好的宣傳效果和社會效應,也吸引了一些公益慈善人士的投資和加入。七是在本輪地方金改中P2P充當了開路先鋒的角色,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2年底全國P2P平台已有近1000家,促成民間借貸金額多達300億元。

  p2p行業也逐漸回暖或趨於穩定,有賴於此前多個監管部門對行業的關注和規範,提振行業整體信心。細數7月份以來監管層發布的利好消息,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都透露出積極的信號:網貸行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監管層會通過各種形式實施監管,擠壓行業劣質泡沫,引導機構實現風險出清,讓合規平台釋放出真正的服務於普惠金融群體的巨大能量。

  2018年4月,國家出台全國性187條網貸備案驗收細則將出台再到地方監管部門積極推出引導部分網貸平台退出機制等監管政策消息不斷,也進一步說明,政策的持續加速推進,除了防止行業風險事件惡性擴散,同時也加速行業淨化洗牌,去蕪存菁,讓行業進入穩定發展階段,讓真正從事網貸行業的合規平台得到健康發展,推進行業進入新的階段。

  通過對p2p行業發展前景未來p2p行業發展趨勢:

  一、傳統實體企業布局產業+網際網路金融

  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結合已經成為傳統實體企業尋求突破的主要形式之一。許多傳統實體企業出於整合自身供應鏈、謀求業務創新、增強盈利能力等考慮,希望通過網際網路金融平台或P2P網貸平台來構建完善的產業鏈金融生態體系,例如海爾集團與海融易、寶鋼集團與歐冶金融、東易日盛與易日升等。2018年恆大地產上線恆大金融、碧桂園建立碧有信、佳兆業設立了佳兆業金服等,預計未來傳統產業+網際網路金融熱度仍將持續,網際網路金融或P2P網貸業態將有效滲透至各傳統領域實體經濟中去。

  二、P2P市場走向細分化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平台開始專攻某一行業的某一領域。有專家表示,越細緻的平台越容易在行業內獲得優勢,故而2018年或將有更多的互金平台傾向於專攻細分領域。

  綜上所述,p2p借貸比常規借貸更方便,風險也可控,越來越多人依賴P2P平台。未來,在P2P網貸平台在新政策的指引下,行業入門的門檻提高了,各平台的競爭在加劇,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實力的平台必將被淘汰。此舉動也可以是看做我國為了促進p2p行業健康發展的決策。以上是p2p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更多p2p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p2p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p2p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