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年碳排放市場總量預計在80億噸至100億噸左右,碳中和是一場系統性變革,政策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以下對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環境分析。
49個國家在2010年之前達到了碳峰值,占當時全球排放量的36%。29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其中,蘇利南和不丹實現了碳中和。芬蘭、奧地利、冰島和瑞典承諾提前5-15年實現碳中和。2021-2026後新冠疫情環境下中國碳排放(管理)市場專題研究及投資評估報告指出,22個國家和地區在2050年設定了目標,中國在2060年。另外98個國家正在討論碳中和目標。
推進「雙碳」政策落地、推動經濟轉型中,中國複雜的經濟社會系統將面臨巨大的改變,綠色低碳轉型伴隨著很大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需要把握好存量和增量的問題。現從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三大挑戰來分析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環境。
(一)對經濟發展的挑戰。一是低碳轉型資本需求較大,所需投資不足。據不少權威機構估算,我國低碳轉型投資缺口在數百萬億元。二是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未來收益無法對沖現實風險。其中一個主要的困難就是增加了環境需求之後,能源供應改變的成本提升。三是「雙限(限電限產)」和「雙控」的矛盾,將推升減碳發展成本。這個成本包括以煤電為代表的價格成本和「雙限」給企業帶來的時間成本以及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成本。
(二)對國家安全的挑戰。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現實而嚴峻。力爭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既是我們的大國擔當,更是我們贏得戰略主動的重要路徑。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是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升產業發展新位勢的戰略舉措,是積極搶抓綠色低碳轉型機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主動選擇和現實需要。跟脫貧攻堅一樣,是一場不能不勝的戰爭。
(三)對社會治理的挑戰。一方面,煤炭、鋼鐵等傳統能源和「雙高」資產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可能形成巨量不良資產;另一方面,碳排放約束下的能源供給和價格衝擊,暗藏「類滯脹」風險。如果多類風險階段性疊加,就可能產生難以估量的不確定性。這些都將對社會治理的政策、法規和重點、方式等產生變革性影響。
政策有效率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2022年年底全國碳市場的控排企業將無需履約,明年年底才需要清繳2021年和2022年度需履約的配額。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將激發更多產業、更多企業、更多地區加快邁入低碳發展的新軌道。
以上就是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環境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更多碳排放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碳排放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