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 覆蓋全球人口的數量從2014 年底的27%上升到2015 年底的35%。2016 年底,全球已有188 個國家、580 個通信運營商啟用4G 網絡。預計到2020 年,4G 網絡的通信運營商有望再增加三分之一,將覆蓋全球63%的人口。那麼通訊市場前景會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對通訊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5G 是移動通信行業未來發展的焦點,通信設備生產商以及電信運營商無一例外開始布局下一代通信技術。5G 通信將擁有比4G 更快的速度,實現在通訊速率及容量上的升級。在技術上主要體現在毫米波、小基站、Massive MIMO 多天線技術、束波成型技術等。由於上述技術的應用,5G 時代的通信設備對通信材料的要求更高,需求量也將更大,為高頻通信材料行業未來發展帶來更廣闊的前景。
通過對通信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2014 年以來,4G 網絡的完善促使移動流量爆發式增長;2015 年以來,中移動大力推進光接入,固網帶寬消費需求釋放。兩者共同推動中國網際網路 流量每 2 年實現翻倍,骨幹傳輸網光通信設備每 3 年升級一次,稱為「光學 摩爾定律」。我國人均移動流量呈爆發式增長,根據 2017 年 10 月數據,我國人均移 動月度流量已達 2.3G,而 2016 年同期數據為 931Mb,同比增幅達 147%。2020 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 40000EB,年複合增長率 達 36%,而中國網際網路數據流量增長速度更為突出,2020 年中國網際網路數 據流量將達 8806EB,占全球數據產量的 22%,年複合增長率達 49%。
2014 年以來,4G 網絡的完善促使移動流量爆發式增長;2015 年以來, 中移動大力推進光接入,固網帶寬消費需求釋放。兩者共同推動中國網際網路流量每 2 年實現翻倍,骨幹傳輸網光通信設備每 3 年升級一次,稱為「光學 摩爾定律」。 我國人均移動流量呈爆發式增長,根據 2017 年 10 月數據,我國人均移 動月度流量已達 2.3G,而 2016 年同期數據為 931Mb,同比增幅達 147%。2020 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 40000EB,年複合增長率 達 36%,而中國網際網路數據流量增長速度更為突出,2020 年中國網際網路數 據流量將達 8806EB,占全球數據產量的 22%,年複合增長率達 49%。
通過對通信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2017 年國務院發布「信息消費」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0 年,信息消費 規模達到 6 萬億元,年均增長 11%以上,再次強調「寬帶中國」戰略目 標實現,2020 年我國信息基礎設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通過對通信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在通信技術標準方面,我國經歷了 2G 時代空白、3G 跟隨,到 4G 時代 同步發展,5G 臨近,我國力圖戰略引領 5G。近年來,我國密集出台 5G 相 關規劃,推動 5G 提前商用。
按 照2020年5G正式商用算起,預計當年將帶動約4840億元的直接產出,2025年、2030 年將分別增長到 3.3 萬億元、6.3 萬億元,10 年間的年均複合增長 率為 29%。
國內通信行業設備商的發展
1、主設備商是通信發展的基石和縮影
通信產業鏈持續分裂和結構演變,設備提供商始終是移動通信發展的基石。回看過去我國移動通信業的發展,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第一階段:也就是第一代移動通信周期,整個產業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還處於壟斷封閉狀態,僅僅包括設備供應商、運營商和終端用戶,三者關係比較簡單,呈現鏈條結構,耦合性很差。運營商在整個鏈條中占據主導位置,擁有絕對控制權,掌握著技術、資源平台和用戶;設備製造商只能按照運營商提出的需求來生產產品,提供通信設備和終端獲取發展;用戶的地位最差,完全處於賣方市場階段。第二階段:即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周期,由於政府對壟斷產業進行了改革,移動運營商也走向改革之路。此時,整個產業鏈向分工細化方向變化,產業鏈衍生成了設備製造商、終端製造商、內容/服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電信運營商和用戶幾個鏈條,彼此關係並不緊密,呈現複雜的鏈式結構。第三階段:也就是過去十年2G向3G/4G過渡的周期。移動通信產業鏈伴隨著複雜的業務應用發生改變,產業鏈結構演變成為網狀結構,運營商的主導地位發生了動搖,內容提供商、終端廠商開始直接面向用戶,試圖攫取更大價值,此時,各鏈條間的關係更為緊密,相互制約和影響。從過去通信產業鏈的歷史特點來看,設備提供商始終存在,是通信基礎中的基礎,其自身也發生著變革和創新,或是側重於移動設備維護,或是著眼於固話業務發展,在推動技術進步過程中不斷影響市場需求與決策。
價值鏈轉移倒逼「運營+設備」本土綁定模式加深,設備商繼續引領移動通信技術革新。移動通信市場發展的歷史是技術驅動的歷史,每十年一次技術變革,主設備商都是標準推進與制定的主導者,例如WCDMA標準主要是由愛立信、阿爾卡特、諾基亞、朗訊、北電等設備廠商所主導。過去十年,「為接入付費」的用戶價值體系逐步被「為內容付費」所替代,終端和業務提供商大肆挑戰運營商核心地位,網際網路廠商與運營商市值變化趨勢也反應了這種現象。為適應轉型的需要,運營商與設備商或將抱團展開緊密合作,不斷推動網絡演進和創新,為運營商提供網絡重構和業務重構,才有機會不被徹底管道化。運營商與設備製造商的合作超越合同中存在的購買設備這種形式,運營商要想實現技術上絕對領先地位,就必須求助本土的通信製造企業。
2、國內設備商競爭情況分析
設備商收入情況分析
國內設備商收入規模逐步實現反超。過去十年,四家主設備商中,只有華為保持每年營業收入增長,且年複合增長率較高(13.3%),持續拉開與其他三家主設備商的收入差距。考慮匯率影響,在2014、2015、2016這三年,華為是唯一一家實現營收增長,且2016年其營收規模與其他三家營收之和相當。中興運營商業務和消費端業務都開始復甦,且未來5G 時代中興具備足夠的實力擠占更多的市場份額,中興上升勢頭明顯。諾基亞和愛立信在這10年來,營收規模與利潤都不斷萎縮,頹勢明顯,其中愛立信是四家主設備商中收入降幅最大的。
通過對通信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得知總體看,2018年通信行業發展態勢,運營商的語音業務收入下滑不會改變,有線寬帶增量難增收,移動流量帶來的收入增加也將削弱,對於三大運營商來說,必須尋找基礎通信服務以外的新的增長點,而對於民營寬帶和移動轉售提供商來說,也很難從通信服務本身帶來盈利。以上便是筆者對通訊市場前景的詳細分析了。
更多通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通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