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出遊觀念的轉變,集休閒與求知於一體的旅遊度假方式已成為新的時尚。鄉村旅遊以農家樂為起點,到現在的多種業態於一體的發展模式,個性化休閒時代的到來,鄉村旅遊產品進入創意化、精緻化發展新階段。以下是鄉村旅遊發展趨勢分析。
鄉村旅遊發展趨勢
趨勢一、規模壯大,結構優化
近年來,我國積極引導和培育了一批農、林、漁業的資源優勢和鄉村風土民俗吸引旅遊者,為遊客提供觀光、運動、休閒、娛樂、餐飲、住宿、購物等綜合服務的鄉村旅遊點。使旅遊業充分切入農業,實現了與「三農」的直接對接,有力地帶動了農村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鄉村旅遊點已發展成為全國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遊客接待人數近全國旅遊業接待人數的1/10。農村的產業結構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田地里的產品變成了旅遊商品銷售,綠色蔬菜、水果成為市場的寵兒,甚至在田地里耕作、採摘,體驗磨米、磨麵都變成了旅遊活動。這一切變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轉變固有觀念,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鄉村旅遊。為「三農」問題的充分解決,探索出一條成功的途徑。
趨勢二、鄉村旅遊的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
許多地方往往共同規劃、協調發展,以全村、全鎮、全縣範圍來做鄉村旅遊。在推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為避免同質化競爭、取得差異化優勢,各個村鎮實行諸如「一村一品」「一戶一業態」的差異化發展策略,深挖潛力,精心設計,打造精品,使鄉村旅遊呈現出特色化、精品化的特點。
趨勢三、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四川成都是鄉村旅遊發展的先行者,「五朵金花」是其代表。現在鄉村旅遊很快,走在前列的有諸如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等。江蘇省出現了一系列的鄉村旅遊新業態。山東省扶持力度很大,每一個縣都做鄉村旅遊規劃,省政府給予每縣鄉村旅遊規劃資金支持,另外,市縣級政府還要追加支持經費。浙江省面對較多的境內外高消費客源,發展出了像裸心谷這樣的高端鄉村旅遊產品。北京市郊區,近年來鄉村旅遊發展也很快,出現了很多新業態,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勢頭。
趨勢四、旅遊扶貧,鄉村旅遊發展新路
如今,很多鄉村貧困地區通過發展旅遊,讓更多貧困戶吃上了「旅遊飯」,鄉村旅遊儼然成為旅遊扶貧的主陣地。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全國25個省(區、市)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30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
為提高旅遊扶貧的精準度和持續力,國家旅遊局成立了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觀測中心,已設立111個扶貧觀測點,建立旅遊扶貧動態跟蹤觀測機制。
鄉村旅遊既是農民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為有效吸納貧困人口就業的主要途經,進而逐漸成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力量。國家旅遊局發布的《全國鄉村旅遊扶貧觀測報告》顯示,2015年,鄉村旅遊帶來的農民人均收入占農民人均年收入的39.4%, 貧困村通過鄉村旅遊脫貧人數達264萬人,占全國脫貧總人數的18.3%。
此外,鄉村旅遊也帶來了相應的社會效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近90%的鄉村旅遊從業人員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於農業從業人員的平均水平。
趨勢五、融合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遊不僅僅是純粹的對農業資源的開發,融合發展是中國鄉村旅遊的一大趨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到2020年,要達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的總體目標,基本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鄉村經濟新格局。以「旅遊+」為發展模式,讓鄉村與其他資源、產業相融合,也就是形成「旅遊+農業」、「旅遊+工業」、「旅遊+民俗」、「等模式,產生新的旅遊產品,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主導的力度明顯加大 已把鄉村旅遊納入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旅遊業全新的增長點著力扶持和培育。一些地方還出台專門政策,扶持鄉村旅遊發展。2017年,我國將大力推進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引導鄉村旅遊投資向多類型、多業態鄉村旅遊度假產品拓展, 實現鄉村旅遊投資5000億元,鄉村旅遊消費達到1萬億元以上。以上是鄉村旅遊發展趨勢分析。
更多鄉村旅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鄉村旅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