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生豬養殖規模跌破8000億元。我國養豬業的整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尤其在生產效率方面差距較為明顯。以下對養豬行業布局分析。
養豬行業布局分析,我國養豬行業規模十分巨大。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國養豬行業同樣處於重要地位。據養豬行業分析數據顯示,我國生豬養殖量占世界生豬總養殖量56.6%,遠高於美國、歐盟及其他國家。2018年上半年,我國生豬存欄量為4.09億頭,同比下降1.8%。下半年受豬瘟疫情影響,全年生豬存欄量可能繼續下滑。
全球生豬存欄量分布情況
我國生豬產業以中小型散戶為主,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人們對畜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分散飼養已經難以適應而逐漸被淘汰。在未來的生豬產業發展中,隨著生豬產業布局和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實,優勢區域原有的資源優勢、生產基礎優勢、市場優勢都會得到進一步發揮,這些區域在穩定我國生豬產業發展中將會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現從五大階段來分析養豬行業布局。
第一階段:生豬供給嚴重不足,1949-1978年。養豬行業布局分析,開國後到改革開放前期,國內經濟緩慢恢復,生豬產業發展非常緩慢,市民以憑「豬肉票」消費豬肉。1978年全國生豬存欄3億頭,能繁母豬存欄2415萬頭,出欄量1.61億頭,豬肉產量789萬噸,年人均豬肉占有量8.2千克。
第二階段:生豬產業恢復發展,1978-1984年。養豬行業布局分析,農民獲得生產自主經營權,生豬養殖積極性提高,1984年生豬出欄量22047萬頭,較1978年增長37%,年人均豬肉占有量13.84千克,生豬供應緊缺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第三階段:生豬產業快速發展,1985-1997年。養豬行業布局分析,1985年生豬購銷政策全面放開,市場自由交易開始,1988年農業部「菜籃子工程」建設實施後,生豬養殖快速發展,到1997年,全國豬肉產量大幅增加至3596.3萬噸,較1990年增長58%,年人均豬肉占有量29.1千克,首次超過美國年人均豬肉占有水平,這一階段生豬供給緊缺局面徹底扭轉。這一階段生豬養殖主要是年出欄500頭以下養殖戶為主。
第四階段:生豬產業結構調整階段,即1997-2006年。養豬行業布局分析,這一階段生豬產業面臨養殖效率低、收益低、飼養成本高、食品安全以及環保壓力等問題,促使生豬產業向提高生產效率、追求商品質量和優化養殖結構的方向轉變,生豬規模化養殖企業較大幅擴張,到2002年全國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占比接近10%,2006年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占比達到15%。例如國內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牧原股份,1994年的生豬養殖總規模2000頭,到1997年出欄商品豬達到10000頭。2006年生豬出欄量6.1億頭,豬肉產量4650萬噸,年人均豬肉占有量35.38千克。這一階段,能繁母豬存欄增幅45%,生豬存欄增幅20%。
第五階段:規模化發展階段,2007年至今。養豬行業布局分析,21世紀以來,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生豬產業快速發展,受宏觀經濟、大資本湧入、疫病、國家政策調控、食品安全事件、進口肉、環保政策等因素影響,生豬供應時而充足時而緊缺,供給和需求難以達到穩定均衡,生豬和豬肉價格呈周期性大幅波動。生豬產業上到飼料供應商、疫苗獸藥供應商,中游的生豬養殖場戶,下游的屠宰加工,以及終端消費者,無一例外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風險波及。
養豬行業布局分析,未來既不是養豬巨頭的天下,也不是家庭豬場的天下,養豬業一定是更加分工和專業化,大型養殖企業通過布局原種豬場和母豬場,能夠給一個地區供給優質仔豬,大型企業「公司+農戶」或出售仔豬模式給農戶,給家庭豬場留下生存和發展空間,產業鏈各環節通過密切配合實現養豬業相對分散,專業化升級,公司+農戶可以說是未來5年中國養豬業最理想發展模式。
更多養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豬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