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標準,簡單而言,指的是衡量事物的準則。影視製作也有其標準,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標準無法量化,這是由影視製作的創作特性所決定的。
從創作的角度看,一個影視製作似乎是一條完整的產品流水線,從最初的選題策劃、拍攝製作,直至最後播出,整個過程與工業產品生產的過程極其相似。不同的是,工業產品是看得見模得著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物質產品,而影視製作則是用來愉悅觀眾的精神產品。不僅如此,在生產過程中,創作者也需要仍出相當的體力,但與生產工業產品體力支出不向,影視製作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的付出只是影視製作生產的一個基本保障,付出的多少與最終質量不一定成正比。
與物質的工業產品相比,影視製作雖然也具有流水線的生產流程,但其產品卻無法像工業品一樣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而只能用一個無法量化的標準去衡量。同一個編導和攝影往往都難以複製此前在所創作的節目,影視製作恰恰需要的是創作者能夠出新,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將此前內容重複,一個重複的影視製作恐怕很難有觀眾市場。創作者唯一能夠重複使用的是不斷增長的製作經驗,創作者需要從中找到新的靈感,而不能用經驗去重複製作一個以前已經做過的節目。所以在整個節目製作過程中,創作者無法「量化」製作的標準,這個標準只是心中的體會。即使同一個製作者,對「量化」的感覺也不一定完全一致,這和創作者自身的素養、理解有關係。所以影視製作的標準應該是一個靠創作者去感受、理解的「軟性標準」,而不是一個可以拿著標準器具去測量的度量標準。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前提下,影視製作只有合適表達,而不存在「對」與「不對」。因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製作標難,但又都無法將其「量化」成其他人可感受的具體標準。
影視製作是這樣,而對於「把關人」來說,標準也是無法量化的,只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感受,無法「量化」地表述出來讓別人對比。標準雖然別人無法量化卻是可以感受到的。相反工業產品是可以具體到若干指標去測量的。影視製作審查標準的無法量化,要求審查者具備各個方面的素養。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影視製作的標準是一個存在於創作人員心中的、具有一定彈性的標準,它會因為一些東西引起變化。不同的製作者和審查者往往會對相同的 「產品」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和意見,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標準的量化是讓影視製作者感到困難的地方。
工業產品的批量生產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消費者,是多次消費,也就是說,同樣標準生產出來的產品,卻由於消費者的不向,使用的地點不一致而導致不同的消費者可能需要同樣規格的產品。但影視製作由於其傳播的特殊性,雖然消費者不同,影視製作傳播的廣泛性,使得不同的消費者可以同時消費一個產品,所以其消費是一次性的。而影視製作對於它的消費者受眾來講卻是集體消費行為,它需要的是後續的新內容。其次是消費渠道不一樣,影視製作播出方式決定了受眾必須是在一種集體消費小完成,因為影視製作的播出決定權在影視製作播放機構。
影視製作是建立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的創作活動,每一次技術的進步又會帶來創作者方式的進步。與工業產品流水線相比,影視製作個是一個簡單的體力勞動,它是在體力勞動支撐下的腦力勞動,而工業產品流水線更多的時候是重複性的體力勞動,影視製作過程雖然非常接近一個工業產品流水踐,恰恰是這個貌似流水線的過程給了人們一種錯覺。作為創作者,只有了解影視製作的特性才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點,因為今大影視製作生存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非標準化之後的創作對創作者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寬廣的知識面以及比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是完成影視製作的素質。
從文字思維到畫面思維,不僅僅是影視製作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影視製作者的熟練掌握是其創作的基本功,人們已習慣了用抽象的文字思維方式表達意義時,影視製作運用和拍攝技巧比如光影、造型、色彩,來敘事是思考方式上的—個必然轉變。過去以直接找到表達意義的文字語言,而不是一個翻譯或替代過程。所以影視製作不是先找到文字表達,然後將其逐一翻譯成畫面。視聽語言作為影視製作的基礎,如果對其表達方式不熟悉,即使有再好的想法最終也難以實現,即使知道要說什麼也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是影視製作者的手段。
更多影視製作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影視製作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