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有機行業日益壯大,市場對有機食品的不斷需求,我國有機食品行業保持高速增長,產業整體水平顯著提升,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中國有機食品行業要發展需要政府在政策、經濟方面大力扶持,企業要抓住機遇,轉變觀念,發揮自身優勢,切實解決有機食品生產技術的難題,開拓國內國際市場。下文是對2015年我國有機食品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
國家有機食品生產更加規範
近期,環境保護部印發公告,公布了第5批國家有機食品基地名單,同時印發了到期需覆核的第1~3批國家基地通過2014年覆核的名單。本次考核和覆核是《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考核管理規定》(環發〔2013〕135號)印發之後的首次考(復)核工作,標誌著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考核管理工作進入更加規範、更高水平的新常態。
2003年以來,環境保護部一直將積極推動有機食品基地建設作為履行指導全國生態農業建設職責的具體任務,予以紮實推進。國家基地考核工作啟動以來,環境保護部對考核工作進行了不斷完善。迄今全國已有176個基地先後通過考核及相應覆核。
農業生產方式需轉變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農產品品質、安全和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農產品安全問題也頻頻曝諸媒體,如毒韭菜、毒豇豆等。
農業源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環境統計數據表明,由於農業資源利用水平低,農田養分流失和資源浪費導致的農業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占據了全國「半壁江山」,成為節能減排、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領域。相關有機食品行業政策請查閱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撰寫的2014-2018年有機食品行業十二五市場運行分析報告。
我國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投入品使用量也逐年增加,總量和平均投入強度都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其對農產品增產的邊際效應卻日趨減弱,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增投不增產的現象。這些都與當前普遍存在的基於化肥、農藥等大量投入品使用、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有關。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建設格局,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整體部署,要求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社會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包括農村環保領域。
因此,引導和推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構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成為農村環保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
基地建設生機勃勃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原國家環保局(現環境保護部)於20世紀90年代引進了有機農業的概念,開創了中國有機認證事業的歷史詩篇,初步構建了中國有機農業的標準、規範和監管體系。1995年,中國第一張有機認證證書由國家環境保護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現環境保護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OFDC)頒發。為了推動有機產業進一步規模化發展,原國家環保總局(現環境保護部)於2003年啟動了「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考核工作,以期通過政府的鼓勵和推動,讓有機農業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目前,各地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工作方興未艾,呈現出勃勃生機,體現了多種效益共贏的良好局面,成為廣受農民歡迎的一項農村環保工作的具體行動,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實現了農民增收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實現了農民健康與農產品健康的雙贏。
江蘇句容天王鎮戴莊,通過十多年的有機農業發展,不僅成功實現了脫貧致富,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不足3000元達到2014年的1.6萬元,當地生態環境也明顯改善,農田生態系統物種從20多種增加到120多種。
江西萬載縣茭湖鄉,通過十多年的有機農業積累,同樣收穫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收益,而且全鄉大病統籌的支出也明顯降低,收穫了不菲的健康效益。這樣的例子在開展有機基地建設的地方並非個別。
正是因為有機基地建設抓住了農民「多賺錢、少得病」這兩個根本利益訴求,才日益受到農民歡迎。同時,其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吸納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的能力也廣泛獲得了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所以,有機基地的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呈現了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數量由「十一五」末的68家增加到目前的176家。
第5批國家基地從規模水平、管理的規範化、產品門類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基地建設水平明顯提高,不少基地實現了有機產業與養生、房地產、生態旅遊等產業協同發展,複合經濟效益明顯,進一步體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多種產業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相信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和健康、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一定會獲得更為廣泛的認可、關注和支持,在農村和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有機食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有機食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