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2018年度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情況》(簡稱「排名情況」),除了營收淨利等重要財務指標得到公布,證券公司對信息系統的投入以及境外子公司業務占營業收入比例等情況也浮出水面。
排名情況的數據顯示,中信證券位居總資產排名第一,達5080.41億元,也是唯一一家總資產超過5000億元的券商。國泰君安、廣發證券、海通證券總資產均超過3000億元,分別位列第二至四名,申萬宏源、華泰證券、招商證券、銀河證券、中金公司處於「2000億元」段位,老牌券商國信證券以1970.07億元的總資產排在第十,緊隨其後的是東方證券,總資產亦超1936.66億元。多項業績進入前十的中信建投,總資產規模排在第十二位,為1764.12億元。
營業收入與淨利潤排名均無懸念,前十名盡數被大型券商包攬。中信證券攬獲雙料第一,2018年營業收入達372.21億元,淨利潤為85.27億元。除了中信證券之外,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廣發證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中信建投等券商進入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前十。
淨資產收益率(簡稱「ROE」)排名一如既往地成為中小券商的「逆襲」之地。東方財富以8.87%的ROE位列第一。第二名是華林證券,ROE達8.82%。前十中,還出現了平安證券和宏信證券的身影。但去年ROE數值明顯下降,2018年ROE第一名也不敵2017年第十名——2017年,ROE前十名均在8.89%以上。
近年來,多家券商積極布局金融科技,不惜花費重金打造信息系統。從信息系統投入金額排名來看,國泰君安連續兩年名列第一,2018年該項投入達7.04億元,同比增加9.38%。長江證券從第十八名飛升至第二名,2018年投入5.9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262.04%。2018年,全行業(按98家券商口徑)共計投入130.67億元,同比增長16.43%(按可比口徑)。
除了金融科技,加強境外業務也是券商近年來的發展重點。境外子公司證券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排名方面,海通證券以27.74%位列第一。第二名是中金公司,該比例為20.65%。即將在倫敦交易所正式上市GDR的華泰證券則取得第五,這一比例達12.62%。
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中出現了不少中小券商的身影。山西證券以高達17.56%的比例位居第三,中泰證券、國元證券分別位列第九與第十,該比例分別為7.07%、6.63%。
此次出爐的一些排名,與券商分類評價息息相關。根據《排名情況》,營業收入、信息技術投入考核值、境外子公司證券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等十項指標適用於2019年證券公司分類評價工作。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現有4490家以上證券公司註冊成功上市,2022年證券行業快速發展。俄烏衝突升級引發證券板塊市場表現疲軟,證券市場提高活躍度進一步滿足市場交易需求。以下對證券行業分析。
中國證券APP用戶規模增長迅速,從2015年的4000萬人增長至2021年的1.5億人,在六年時間裡增加了2.8倍,平均增速為46.7%。2021年中國證券APP用戶同比增加15.4%。2022-2027年中國網上證券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指出,由於中國證券市場不斷成熟以及投資者數量的持續增多,中國證券APP用戶規模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2023年將突破2億人。
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資本市場的作用日益凸顯,十四五階段將是中國證券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我國證券業發展將呈現業務多元化、經營規範化以及競爭加劇化。現從三大市場狀況來了解證券行業分析。
2014-2021年我國證券公司數量和證券公司營業部數量呈現增長趨勢,截止2021年3月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數量139家、擁有營業部11735家,相較於2014年分別增長了19家總部、4536家營業部。我國證券行業相關機構數量的增加尤其是營業部數量的大幅增加代表著我國證券行業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
5G、人工智慧等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升級,可助力網際網路證券行業發展。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證券行業信息技術投入金額累計為262.9億元,同比增長21.3%。自2017年至今,中國網際網路證券行業在信息技術領域累計投入達845.0億元人民幣。
我國的證券業更集中在廣東、浙江、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廣東省的證券業機構數量最多,截止2021年3月底共有29家證券公司總部和1602家營業部坐落在廣東境內。從7月21日以來,我國證券行業二級市場已經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額在萬億以上,8月底以後成交更加活躍,日均成交額在1.5萬億上下浮動。
當下,證券行業傳統業務能力盈利市場下降,2022年國內證券業資本中介業務仍匱乏,商業模式逐步轉向重資產化,槓桿水平仍偏低,證券核准制下的通道型投行模式前景不容樂觀。
以上就是證券行業分析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據財政部3月15日消息,財政部發布2017年1-2月財政收支情況。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45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69億元,增長14.9%。1-2月印花稅475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236億元,同比下降4.5%。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86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89億元,增長17.4%。
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454億元,比2016年同期增加4069億元,增長14.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67億元,同比增長19.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6187億元,同比增長11.1%。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高於地方8個百分點,主要是屬於中央收入的進口環節稅收快速增長,拉動同期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提高近7個百分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27833億元,同比增長16.6%;非稅收入3621億元,同比增長2.9%。
1-2月財政收入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價格上漲因素,2016年初PPI、大宗進口商品價格均處低位,而今年初則明顯回升,價格上漲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稅收收入較快增長;二是經濟運行顯現向好態勢,工業生產趨於活躍、企業盈利狀況有所改善、一般貿易進口明顯回升、居民消費穩定增長等,帶動相關稅收增收;三是今年春節放假比去年早,部分收入提前在前兩個月入庫體現增收。
1。國內增值稅10592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受營改增政策性減收影響,改徵增值稅下降0.6%;受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漲帶動1-2月上漲7.3%,工業增值稅增長7.8%;受春節期間消費旺盛帶動,商業增值稅增長29.6%。
2。國內消費稅2267億元,同比下降0.3%。
3。企業所得稅6503億元,同比增長17.9%。主要受企業盈利狀況改善的影響。
4。個人所得稅2833億元,同比增長40.8%。主要是今年春節放假早於去年,集中發放職工年終獎金、分紅應繳的個人所得稅在前兩個月體現較多。
5。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2319億元,同比增長46.4%;關稅433億元,同比增長37.2%。主要受一般貿易進口大幅增長1-2月增長41.5%帶動。
6。出口退稅1868億元,同比增長1.4%。
7。城市維護建設稅879億元,同比增長7.4%。
8。車輛購置稅510億元,同比增長14.9%。
9。印花稅475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236億元,同比下降4.5%。
10。資源稅227億元,同比增長66.4%。主要是煤炭、原油價格同比大幅上漲帶動。
11。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中,受部分地區前期商品房銷售較快增長等影響,契稅639億元,同比增長8.9%;土地增值稅872億元,同比增長25.9%;房產稅428億元,同比增長26.9%。另外,耕地占用稅171億元,同比下降4.1%;城鎮土地使用稅397億元,同比增長16.5%。
12。車船稅、船舶噸稅、菸葉稅等稅收收入154億元,同比增長7.5%。
13。非稅收入3621億元,同比增長2.9%。
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86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89億元,增長17.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3403億元,同比增長8.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457億元,同比增長19.1%。
2016-2021年中國金融證券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從主要支出項目情況看:教育支出3945億元,增長16.7%;科學技術支出539億元,增長31%;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83億元,增長16.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883億元,增長25.9%;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850億元,增長26.5%;城鄉社區支出2059億元,增長4.5%;農林水支出1567億元,增長5%;交通運輸支出947億元,增長13.2%;住房保障支出691億元,增長34.5%;債務付息支出642億元,增長16.4%。
1-2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736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66億元,增長29.2%。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637億元,同比增長3.8%;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6727億元,同比增長32.3%,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196億元,同比增長36.1%。
1-2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429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22億元,增長23.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級支出129億元,同比下降0.5%;地方政府性基金相關支出4169億元,同比增長24.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3763億元,同比增長26.4%。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際綠色資產證券2022年1-3月市場較去年同期下降達40%,綠色屬性對資產質量的影響並不顯著,企業大力開展綠色資產證券化。以下對綠色資產證券化分析。
2022年一季度國內貼標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超速前行,達到2248.643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0%;發行只數132隻,較去年同期增長63%。2022-2027年中國網絡證券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指出,2022年一季度二級市場綠色債券現券交易額為2069.66億元,相較去年一季度交易額為1091.46億元,同比增長89.62%。
在獲得高速發展的同時,受市場環境、發行規則、監管規範等影響,綠色資產證券化的發展仍面臨信息披露較為有限、投資者參與不足、能力建設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現從四大方向來分析綠色資產證券化。
第一,綠色項目特點與資產證券化業務較為契合。資產支持證券是以基礎資產未來的現金流作為還款的來源,而以太陽能光伏電站、風力電站及污水處理設施等為代表的綠色項目資產較為優質,且綠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性意味著其有穩定的現金流。因此,資產證券化業務是相關綠色項目十分有效的融資手段。
第二,降低了融資門檻。雖然綠色項目未來具有持續的現金回報,但綠色項目往往屬於新興產業,發行人受成立時間、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等因素限制,債券融資成本較高。綠色資產證券化允許項目與發起人本身的資產負債狀況相分離,信用評級根據綠色項目風險而定,即不受原始權益人影響。
第三,解決投資標的難以識別以及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問題。通過資產證券化可以將綠色項目的未來收益打包入池,並且對相關基礎資產有詳細的信息披露要求,投資者可以直接投資於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資產支持證券多採取分級方式以及多種增信方式發行,相比於次級品種,優先級品種大多評級較高,票息較低,償付順序靠前,即一旦產品發生現金流波動或者償付困難,優先級品種持有者可以通過內部或外部增信實現優先償付。分級發行設計可有效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綠色投資需求。
第四,「出表」降槓桿。由於基礎資產已打包出售給SPV,原始權益人持有基礎資產的風險和收益均已轉移,可根據會計準則,轉移和終止確認該金融資產,即資產「出表」,優化企業的財務報表,降低企業的財務槓桿比率。在當前我國「去槓桿」趨勢與綠色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綠色資產支持證券市場的前景可期。
在綠色資產證券行業實體經濟方面,雙碳戰略驅動綠色發展背景下,2022年我國綠色資產證券化工具能夠幫助擁有綠色資產或綠色貸款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實現有關資產的出表、提前回籠資金,提高資產周轉率和資本回報率。
以上就是綠色資產證券化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