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湖北等地今年的油菜收割工作已經結束。由於新產油菜籽開秤價過低,導致農民不願出售,加上油廠也不願意抬價收購和加工,這讓國產菜油和菜粕無法大量供應市場,引發國內三大植物油市場占比出現變化。其中,豆油、棕櫚油占市場主導地位,成為「主角」,而菜油則逐漸退出了主流市場,淪為「配角」。
國產菜油丟失市場份額
那麼,植物油脂供應主體分化會給市場帶來什麼影響?這種分化現象能否持續下去?
湖北省糧油集團菜油、菜粕研究員金祖坦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今年湖北省油菜籽總產量估計下降3%—5%,國內其他產區的油菜籽總產量也出現了下滑,如果再考慮到進口油菜籽和菜油數量的減少等,菜油特別是國產菜油的市場份額將由於供應的下降而失去不少。據了解,今年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油菜籽單產達到了近年來新高,但由於油菜種植面積下降較多,這使各地油菜籽總產量出現了下滑。
「今年油菜籽收儲政策出現了重大調整,油菜籽收購市場已完全市場化,菜油、菜粕的加工與銷售也放開了。在這種背景下,農民、油廠、貿易商等都在按市場規律辦事。」江西德潤油脂有限公司總經理萬躍紅分析道,油菜籽市場價格低,農民惜售新產油菜籽,如果後期收購價格還漲不起來,並讓農民收益受損,那麼下個作物年度農民就會不種或少種油菜,國產菜油的市場地位會加速下降;加工國產油菜籽沒有利潤,加工出來的產品—菜油和菜粕成本高且賣不出去,油廠就會不收購油菜籽,或者乾脆停產,最終以加工國產油菜籽為主的企業會大量減少,直至消失;貿易商等其他市場主體如果沒有入市機會,時間久了也會離開這個市場去經營別的,國產油菜籽、菜油、菜粕的市場活躍度就會下降。
同時,萬躍紅認為,國產菜油、菜粕供應的缺失將會引發市場的一連串反應,最直接的影響將使得國內油菜產業的市場地位整體受損,同時提振其他油脂和粕類價格。
在金祖坦看來,對比農民種植油菜和種植其他農作物的收益,受今年油菜籽價格比去年下跌近1元/斤影響,農民種植油菜很不划算,估計今後油菜產區農民改油種麥等現象會大量出現,國產菜油數量下降趨勢是長期的,市場地位將被持續削弱。
由於市場擔心厄爾尼諾天氣的出現會影響到全球植物油脂的產量,當前國內外油脂市場看漲情緒高漲,國內植物油脂市場處在多頭氛圍中。但從各個油脂品種的市場態勢來看,國際市場棕櫚油產量壓力下降,期末庫存趨於下滑等讓其成了油脂市場價格上漲的領頭羊。豆油市場基本面雖然稍差,但在國內油脂價格近期的上漲行情中也表現搶眼。有關植物油的信息行業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的中國食用植物油市場分析預測與產業投資建議分析報告。
格林大華期貨油脂高級分析師劉錦認為,和棕櫚油、豆油的表現相比,菜油往往會出現突發性行情,其與其他油脂價格的走勢不很一致。三大油脂價格強弱排序依次為棕櫚油、豆油和菜籽油。
更多植物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植物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