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範圍內以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為代表的低空經濟形態加速崛起,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引擎。我國政策端持續釋放紅利,《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明確支持低空經濟發展,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當前,從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到應用場景的全產業鏈布局正逐步完善,但安全始終是制約這一新興領域規模化落地的核心命題。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低空經濟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作為融合航空器製造、通信導航與地面服務的複合型產業,低空經濟的安全管理涉及空域規劃、飛行器適航性及應急響應等多維度。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增無人機實名登記量達110.3萬架,無人機運營單位超2萬家,規模擴張的同時對安全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需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擬空域管理系統,在深圳試點中已實現低空飛行事故率下降56%的成效。政策層面,《民用航空法(修訂草案)》明確將優化600米以下空域資源分配,為安全運行提供制度保障。
我國通過空域分層分類管理機制創新,正加速推進低空經濟要素市場化配置。2024年中央空管委將600米以下適飛空域管理權下放至6個試點城市,深圳市計劃於2025年前開放75%的120米以下空域。技術層面,全國330餘個城市啟動5GA網絡部署,低空智聯網建設加速推進,預計到2025年完成300個城市載波聚合覆蓋。市場化方面,北斗網格位置碼技術實現厘米級定位精度,為物流配送、電網巡檢等場景提供時空基準,重慶通過該技術驗證10多種機型在80300米空域的商業化應用可行性。
針對高原低氧環境、複雜氣象條件等特殊場景,技術研發持續攻關。2024年試飛成功的EH216S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採用固態電池技術,續航時間提升60%90%;"天目山一號"無人機在西藏海拔4500米地區完成連續飛行測試,驗證了極端環境下的作業能力。智能化系統方面,智能避障與自主路徑規劃技術已實現商業化應用,在深圳大漠大等企業主導的文旅景區項目中,無人機編隊表演事故率降低至0.3%以下。
當前低空經濟正從單一製造向"製造+服務"雙輪驅動轉型。粵港澳大灣區以深圳為核心形成1700家鏈上企業集聚區,2024年產值突破900億元;長三角蘇州規劃打造全國示範區,聚焦研發、製造與運營的全產業鏈生態;成渝地區則重點發展"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融合場景。數據顯示,無人機物流配送已覆蓋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領域,在江西贛州等地構建起30分鐘城市醫療物資響應網絡。
結語:乘數效應下的可持續未來
當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形成共振,低空經濟正在打開萬億級市場想像空間。從基礎設施的數位化重構到安全防控體系的智能化升級,再到應用場景的多元化拓展,我國已初步建立涵蓋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商業運營的完整產業生態。隨著2025年市場規模衝刺1.5萬億元目標,這一新興領域不僅將重塑交通物流與城市服務模式,更將在數智技術融合中開闢經濟增長新藍海,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