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數字出版行業分析報告 >> 2008年新聞出版界的大傳媒時代

2008年新聞出版界的大傳媒時代

2008-01-24 11:15: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07年12月21日,遼寧出版傳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首日便以超過3倍的漲幅成為2007年最牛新股之一,為2007年涌動的傳媒上市熱潮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2008年,眾多出版傳媒集團將延續這股傳媒牛市的勁頭,江蘇鳳凰出版集團借殼ST耀華,湖北日報報業集團參與國藥科技重組,電腦報、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出版集團、江西新華發行、安徽新華發行等都在積極準備IPO,中國電影集團正積極改制準備上市……分析人士認為,被稱為「最後一座金礦」的傳媒業在2008年將以更多形式參與資本市場,改制、重組、併購、IPO,一個都不能少,2008年將是名副其實的「傳媒年」,向資本市場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

    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全面部署。新聞出版業是文化的基礎產業和主要傳播行業,在文化建設中擔當著重要的責任。2008年的新聞出版業將認真貫徹中央部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有力措施,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我國報業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歲末年初的上市行動

    中國傳媒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連續多年高速增長,進入「十一五」之後,傳媒業的年增長率呈現穩中略增的趨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公布的《2007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傳媒產業總產值為4236.56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32%,增速比上一年增加了24個百分點。

    2006年3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標誌著文化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深入推進的新階段。7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關於深化出版發行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中表示要積極推動有條件的出版、發行集團上市融資。10月17日,上海新華傳媒成功借殼上市,標誌著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整體改制工作順利完成,成為我國出版發行企業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國內圖書出版業企業上市正式拉開序幕。

    2007年,中國圖書出版業企業上市進程加快,創造了業內的諸多第一。5月30日,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募集資金總額超過21億港元,成為國內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書業企業。11月16日,廣東九州陽光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粵傳媒」)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成為首家從三板成功轉到主板上市的公司。12月21日,作為全國首家獲得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申請發行上市的出版企業,遼寧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當日更以329.53%的漲幅名列兩市第一。

    據悉,目前已有10多家新聞出版企業計劃在近年內通過各種渠道上市,都已向主管部門提交了申請,其中包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人民網、《電腦報》、《貿易》雜誌、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江西新華發行集團、四川出版集團、廣東出版集團、江西出版集團、安徽出版集團等。此外,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也提出了上市計劃。在此輪新聞出版企業上市潮中,由於出版機構、發行集團與報社的社會功能定位有所不同,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在整體業務上市進程中走在了前列。

    宏觀層面已成熟,上市路徑各有利弊,借殼抑或IPO,2008年的中國資本市場定將湧現一股強大的傳媒力量。

    2008的規劃與目標

    2007年十七大的召開,向新聞業走向資本市場發出了更為明確的政策信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市場普遍將此解讀為中國政府將進一步放開新聞出版資本市場的強烈信號。

    十七大期間,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接受海內外多家媒體採訪時表示,除遼寧出版集團公司外,預計未來一年國內還將有一些出版企業陸續準備上市。中國政府將支持出版機構、報業企業和官方骨幹新聞類網站上市,並不再要求他們將編輯業務與經營業務拆分,而是鼓勵整體上市,以「體現產業的整體性,減少關聯交易」,「給股民更高的信任度」。

    「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全面部署。新聞出版業是文化的基礎產業和主要傳播行業,在文化建設中擔當著重要的責任。一定要認真貫徹中央部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有力措施,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我國報業實現大發展大繁榮。」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這樣說。

    李東東副署長認為,2008年的報業發展,首先要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

    無論黨報、黨刊、時政類報刊等保留事業體制的單位,還是文化、藝術、生活、科普類等轉制為企業的報刊社,都要從主要依賴數量、規模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向大力提高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推動產業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其次要逐步改變我國目前傳媒分布在各地區、各領域,各自為政的分散、弱小的發展格局,確立以資產和業務為紐帶的治理結構,形成國內傳媒業的戰略投資者。最後還要繼續高度重視高新技術在傳媒業中的應用,大力推進內容、形式、生產技術和傳播手段創新。

    媒介集團呼之欲出

    世界出版業發展突飛猛進,近20年來,世界圖書出版總量(出版品種和銷售收入)以每年大約4%速度穩步增長;圖書進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則為7.4%左右。美、英、法、德是世界出版業的中心,它們的圖書具有全球影響,決定著世界出版業的走勢。它們是運作出版資本的主要國家,是輸出圖書和版權的主要國家,也是巨型跨國出版公司的所在地。中國、印度、埃及、墨西哥、阿根廷是地區出版大國。中國和印度都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埃及在阿拉伯語世界的出版業中獨占鰲頭,墨、阿則在西班牙語出版中有一席之地。隨著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這種不平衡的態勢還會加劇,出版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鴻溝會進一步拉大。

    從已開發國家的經驗來看,在社會大眾消費形態從溫飽型向享受型和發展型轉變時,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會有一個跨越式的增長,出版物的需求也會超常規增長,這正是出版業改革發展所依託的宏觀環境。

    受體制等歷史因素所限,文化體制改革前,我國新聞出版等傳媒單位一直按照事業單位編制設置,中央、省市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對口單位,一時大大小小的傳媒林立,彼此業務重合卻又不形成競爭,不僅浪費社會資源,而且嚴重地制約了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現在,在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打通地域分隔、媒介分割」的呼聲越來越高,傳媒市場主體自由進行聯合、併購的潮流涌動,跨地域、跨媒介、跨產品的媒介集團呼之欲出。
    中國傳媒大學公關輿情研究所副所長賈品榮認為,出版傳媒集團可以延伸的十大領域包括:網絡、影視、動漫、物流、印刷、體育、娛樂、會展、教育、信息諮詢。涉足報刊是出版集團延伸傳媒產業鏈的傳統方式,並已經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如中國出版集團的《三聯生活周刊》、廣東省出版集團的《花城》、江西出版集團的《農村百事通》、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海服飾》等都是全國知名的品牌。

    近幾年來,一些出版集團還積極進軍報業市場,發展勢頭強勁。而隨著經營思路的拓展,越來越多的集團頻頻直接「觸電」,投資參與拍攝影視劇作品。在動漫領域方面,安徽出版集團今年成功主辦了首屆中國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為出版與動漫搭建交易平台;河南出版集團旗下省新華書店天樂動畫製作的3D動畫片《獨腳樂園》,以獨特的人物造型、先進的製作技術引起了業界的關注,而他們與英國鄉村製作公司中國有限公司簽訂了版權交易協議,開創國內原創三維動畫版權對外輸出的先例。有業內人士認為,出版集團試水影視,是對品牌資源、內容資源的再利用,使其價值最大化,並最大化發揮集團資源的價值。此外,拓展網絡、手機媒體等新媒體亦被大部分集團視做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傳媒行業未來的發展勢頭必然是將內容生產、渠道廣告銷售整合在一起的「大傳媒」模式,單一模式會產生各種問題,如盈利能力不高,資源浪費,競爭力不強等,這種模式必將要淘汰。

    隨著外資和社會資本的大量進入,國有資本在行業中的主導地位將改變,一些國有出版發行單位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被淘汰,另有一些國有單位則通過大規模的改革,通過產權多元化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與社會資本和外資的逐步融合。在未來幾年,圖書出版發行業將迎來一個重新洗牌的時期,舊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一輪跑馬圈地、搶奪市場空間和先機,成就大傳媒概念將成為競爭的重點。

更多新聞出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聞出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新聞出版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