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中國出版行業發展突飛猛進,出版市場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當下,出版產業進一步推動社會前進,歸根結底在於出版物積累了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的思想,並且加以擴大傳播。
出版或稱發表,是指將作品通過任何方式公之於眾的一種行為。在大多數國家,作品一經完成,不論是否出版,即享有著作權。作品獲得國際標準書號並經過一定資質的出版機構印刷成書籍稱為出版物;出版物內容以數碼形式呈現的稱之為電子出版物或叫做電子書。以出版為主的生產或者產業領域稱為出版業。擁有大量複製或同等規模的傳播力的公開發表都統稱之為出版。
2022-2027年中國出版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出版行業的營業收入為1101.07億元,同比增長1.91%;出版行業的歸母淨利潤為124.02億元,同比增長1.66%。2020年Q1,出版行業的營業收入為184.06億元,同比下降19.12%;歸母淨利潤為18.31億元,同比下降36.09%,營收和淨利潤均出現明顯下滑是因為今年一季度新冠疫情爆發,導致學校開學、實體書店客流、線下物流和營銷工作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文化數位化帶動了文化產業的基建投資,同時為中國經典文化打開了在數字內容、文旅、衍生品的商業空間。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在文化數位化戰略驅動下,出版行業迎來歷史性轉型機遇。出版公司有望依託自身資金優勢和內容儲備,開展IP運營等數位化創新業務,打開增長天花板。
出版是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出版物凝結著人類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出版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歷史。出版業的發展對社會的進步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日,我國出版行業暴雷不斷。先是人教版應用了多年的小學數學教材被指出存在故意醜化中國人、存在明顯性暗示、存在大量美國元素等問題,又在5月29日曝出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輔書中將侵華日軍背老人的虛假宣傳照片描述為「雷鋒做好事時付出的艱辛」,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不斷增長的新書定價也為消費者帶來了「看不起書」的擔憂,由於我國出版行業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在圖書的定價與折扣的規範性方面還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比。儘管在2021年12月28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中提出了要加強出版物價格監督管理,推動圖書價格立法,有效制止網上網下出版物銷售惡性『價格戰』,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但迄今為止,尚未有明確的圖書價格立法的消息。
我國出版行業的規範監管體系不夠完善,收入分配不均等問題均是造成目前出版行業頻繁暴雷的原因。從長遠來看,需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落實,加強監管,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出版行業「亂象叢生」的現狀。
出版行業發展較為平穩,出版企業營收壓力加劇。時下,人們一經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和進步思想,就能使生產力得到提高,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特別是對於圖書出版這種內容主導行業而言,大眾圖書出版圖書對策劃出版企業的綜合實力有很大的要求,要能夠在優質作者資源、版權資源之間斡旋,還要能夠對市場需求有較好的把握。
更多出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出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