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傳統出版行業分析報告 >> 出版行業現狀

出版行業現狀

2020-03-04 11:18:4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25家出版、發行、新媒體上市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銷售收入平均增長3.7%。我國新聞出版產業保持較快增長,產業規模繼續擴大。以下對出版行業現狀分析。

  從實體書店渠道來看,教輔出版業占比最高,達到30.25%;其次是社科類,出版業占比為20.96%;排名第三是少兒,出版業占比19.24%。出版行業分析指出,由於少兒和社科圖書線上出版業占比顯著高於線下的,其主要銷售渠道都在線上,而教輔圖書主要由中小學生購買,依賴線下渠道。

  2019年上半年中國圖書實體渠道出版業占比情況

出版行業現狀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對於我們的重要作用致使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圖書出版行業。我國數字出版行業發展迅速,但是在快速的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行業根基淺、盜版衝擊等。現從四大方面來分析出版行業現狀。

  出版行業現狀分析,無論從出版機構的數量還是從業人員的素質都在提高,並且還湧現出一批實力強,經營管理水平高的出版集團;從圖書和新出版圖書的種類,總量來看,每年都有增長的趨勢。圖書出版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從圖書出版的銷售額、利潤額來看.銷售額與利潤額均有大幅增長;從圖書出版產業的生產構成看,對應圖書產品的三大功能, 即娛樂(文化)、知識和信息,產生了大眾圖書市場、教育圖書市場和專業圖書市場。 進入21世紀,中國圖書市場較清晰地呈現出這三個市場的基本劃分;從產品結構和質量看,圖書類型中,彩色印刷品的增長幅度驚人,圖文書和畫冊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從這些可以看出我國圖書產品結構和質量均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技術裝備,載體形式和管理水平三個方面高新技術影響著中國圖書出版產業的發展。出版行業現狀分析,高科技的技術裝備大大節省了出版的人力與時間。數字印刷在按需出版方面的優勢也開始影響到圖書出版形式,一些傳統出版社開始購人數字印刷設備,嘗試按需出版業務。 在管理方面.出版社管理、編輯和發行工作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出版機構內部管理系統(包括圖書出版、銷售、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多個子系統),已使出版機構實現辦公自動化。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大部分出版企業建立起自己的網站,開展了網上售書等多種業務。一部分圖書發行集團已建立起自己的圖書銷售信息系統,為出版社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及制定圖書重印數決策提供了依據。

  黨的十六大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把深化改革同調整結構和促進發展結合起來,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深化文化企事業內部改革。」;黨的十七大提 出「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各項文化事業產業化發展」。出版行業現狀分析,這些不斷推動著我國圖書出版產業的改革,中國圖書出版產業在調整內部出書結構、加強管理、深化競爭、改進營銷手段等方面均有了長足的發展,市場化色彩愈來愈濃。這些都對我國圖書出版事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出版行業現狀分析,一些出版社如外研社、世圖出版公司、中信出版社等,培養並擁有了一支具備綜合素質的出版人才,他們熟悉國際慣例,了解世界圖書出版市場,掌握圖書全球運作規律,具有跨國營銷經驗,精通外語、管理、會計,從而使這些出版社走在了圖書市場化、品牌化和創新化的前列。從從業人員的素質就可以看出,我國的出版行業正在向世界水平靠攏。並且已經具備了進軍世界先進行列的前提條件。

  出版行業現狀從整體行業來講,出版物銷售要實現持續增長,要強化三個融合:一是供應機構的融合,即書店與圖書館深度協作、融合,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應鏈;二是銷售方式的融合,即賣場銷售和網絡銷售的融合,線上線下互補,O2O模式互動;三是傳播手段的融合,即傳統營銷傳播和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營銷傳播融合,微博、微信、APP互動,立體傳播分享。

更多出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出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