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一些行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圖書出版業也是其中之一。有出版社表示,圖書出版周期比以往略有拉長。此外,為助力疫情防控,不少出版社紛紛推出疫情防控相關出版物,如各種防護知識讀本、防護手冊、心理自助手冊等,並在線上發力,免費為讀者提供電子版內容。
早在1月23日,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包括常識篇、預防篇等章節,介紹了該病的臨床表現、公共場所注意事項等內容。
2月2日,《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1.0數字版上線;2月8日,該書的2.0版紙質版與數字版同時上線。據不完全統計,從1月23日至今,還有《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宣傳手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知識讀本》、《協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手冊》等多部疫情相關防控書籍出版。
此外,也有一批出版物關注抗疫期間人們的心理健康。比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抗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冊》等等。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辦主任朱妙津說:「我們從2009年開始就開始使用ERP系統,基本實現了出版的全流程全在系統上審批、流轉,居家辦公流程基本沒有影響。」在疫情防控期間,出版社尚未復工,依靠ERP系統,各部門協作,已經實現了兩本書從策劃到出版的全流程操作。「排版廠、印刷廠因為各地規定不同,尚未開始完全復工,但值班人員還是有的,印刷廠也有承接緊急抗疫任務。」朱妙金表示,由於疫情,圖書出版周期比以往略有拉長。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社紛紛各盡所能為讀者們提供優質電子書、有聲書等免費資源。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等電子書內容均可免費閱讀。
人民出版社則提前推出了主題圖書《中國疫苗百年紀實》電子書,並已在學習強國、掌閱、亞馬遜及人民出版社讀書會等多家數字平台同步上線,免費供公眾閱讀。
朱妙津介紹,《抗疫期間中小學生及家長心理防護手冊》電子書也於2月7日線上發布,有聲書同步上線喜馬拉雅。目前在出版物數據中心登記的涉及新冠肺炎的選題有140多種,內容涉及科普知識、疫情防控、健身防疫、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文學作品等等。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讀者們也自覺少出門。根據開卷提供的數據顯示,多家數字內容平台反饋,僅在今年春節前後,新增用戶數量相比一般時期有超過20%的增長,甚至有的平台新增用戶數相比一般時期增幅超過300%。新增用戶數增長的同時,日均活躍用戶數也有10%-30%不等的增長,且用戶使用時長也有明顯提升。數據還顯示,近期用戶在各大平台上的閱讀和內容使用以文學、傳記、社科、科學知識類為多。另外與疫情相關的文學作品以及與籃球巨星科比有關的圖書也是近期用戶關注的話題。
開卷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確實會給圖書出版行業帶來現金流壓力等問題,也許還包括對後續讀者回流以及業務經營的信心影響,但疫情終將過去,圖書零售市場的未來也將源於行業內每一家機構、每一位從業者的努力。
早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先後選出28家出版社進行「專業數字內容資源知識服務模式」的試點工作。對其進行知識體系建設、知識服務標準研製、知識資源加工、知識生產工具研發、知識服務平台建設及知識服務模式探索。2018年,試點出版社數量翻了一倍,增加到了56家。
從布局方向上看,出版社進軍知識付費的方式主要有自主研發和內容合作兩種模式。目前來看,相較於自主研發推廣,更多出版社選擇的是與平台進行合作。
前者由出版社自己搭建內容平台,相對自主性較高、客戶數據方面更容易把握。但是,搭建成本較高、投入時間也長。中信出版推出的中信書院、湛廬文化推出的湛廬閱讀,均屬於這一類型。
相較而言,與平台進行內容合作,對內容的呈現控制力相對較小,而且難以掌握用戶數據。但選擇與平台合作,無論是在時間、還是成本投入等方面,均較自主開發少很多。另一方面,從投入產出比上講,與平台合作的效果更容易以量化的形式顯現;而且實現目標的難度相對較低。
對出版產業來講,內容打造上並不存在困難。但是,切入知識付費領域,對出版社在作者簽約、模塊化內容生產、內容整合、下游分發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本在傳統出版領域,這部分內容是由產業鏈的上下游負責實現的;而在知識付費領域,該部分內容集中整合在一起,則都需要出版社自己負責;對出版社而言挑戰不小。所以,更多出版社選擇與平台合作,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出版行業在迎來新的挑戰的同時也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更多出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出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