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政府為了保護種植油菜農民的利益,穩定國內油脂價格,在油菜主產區啟動了油菜籽托市收購政策。該政策在持續實施7年後,在2015年新產油菜籽上市前停止執行,改由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各類企業收購。這意味著油菜籽臨儲收購政策被取消,油菜籽及其產品開始進入去政策化階段。
「短期來看,政策調整對國產油菜籽貿易商、油廠和農民產生的影響較大,對油菜籽下游產品的終端用戶還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同時對於沿海以進口油菜籽和大豆為壓榨原料的油廠而言,政策調整幾乎沒有對其產生任何影響。」上海植物油料、油脂貿易商文世偉告訴記者,受政策調整影響,當前國內油菜籽產區農民和產區油廠形成了「對峙」局面,農民不賣和油廠不收現象在產區普遍存在,這是市場各主體還沒有適應政策變化後的市場環境所造成的。而沿海油廠由於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均不受政策調整的影響,加上很多油廠的產品已通過期貨點價的方式銷售到了9—10月,其對政策調整反映冷淡,但對於政策調整後市場可能出現的新格局和新變化卻是十分關心的,一些油廠對此還做了專門調研。
據油菜籽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記者同部分油菜籽貿易商、加工商和產區農民進行溝通時了解到,油菜籽臨儲收購政策調整以後,市場普遍認為未來我國油菜籽及其產品市場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一是油菜種植面積和油菜籽產量將大幅下降。
二是油菜籽加工企業將發生分化,如農村榨油作坊和濃香菜油生產線數量可能會繼續增加,成為國產油菜籽加工的主力軍,而大型油菜籽加工企業將被迫轉型,大量中小型油菜籽加工企業可能會破產倒閉。
三是油菜籽進口量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進口油菜籽加工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四是臨儲菜油庫存量龐大,出庫銷售的緊迫性將使得國內菜油供應長期保持充裕局面,進而會制約菜油價格大幅上漲。
五是菜粕供應量將減少,飼料業和養殖業對菜粕的依賴性將會降低。特別值得市場關注的是,油菜籽期貨市場將會越來越活躍,菜油和菜粕期貨市場活躍程度還會進一步提高,但國產菜油和菜粕參與期貨交割的數量將不斷減少。
「受收購價格走低和種植油菜收入減少的影響,在新的作物季農民調減油菜種植面積的可能性很大。」焦好林認為,油菜籽收儲政策的調整不但會影響到產區農民種植積極性,而且還會讓產區油菜籽產業鏈上的各市場主體選擇今後的路該怎麼走。
針對油廠來說,大中型油廠即使願意收購國產油菜籽並以此為經營主業,但可能會面臨無原料可收的尷尬局面,今後這些油廠以進口油菜籽、進口大豆及國產棉籽等為加工原料的可能性很大。不過,進口油菜籽又面臨政策限制的問題。據焦好林介紹,當前有一些大中型油廠已開始購進加工濃香型菜油的設備,這是其生產轉型的一種嘗試,最終能不能闖出一條生路還有待觀察,畢竟濃香型菜油的需求具有較強的區域性,其市場需求量相對大中型油廠的生產量而言比較有限。
如果說大中型油廠有實力轉產,那小型油廠面對原料短缺的局面可能只有關停這一條路了。但一些更小型的油廠則可以利用區域優勢專業加工國產油菜籽,並把產品銷售給當地消費者。在焦好林看來,今後以國產油菜籽為加工原料的小型油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打品牌,只有把加工的菜油質量搞上去,並保證是百分之百的非轉基因菜油,那這些油廠生存下來也不存在太大的問題。
據記者了解,長江流域和雲、貴、川,以及青海等地的居民喜愛食用國產濃香型菜油,市場需求增長量比較可觀,而且市場價格也高出轉基因菜油一大截,如國產非轉基因菜油價格每噸經常高出轉基因菜油3000元以上。今後在市場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以國產油菜籽為加工原料的油廠的日子也許會更好過。
「國產『三菜』減少將為進口『三菜』騰出更多的市場發展空間,沿油地區以加工進口油菜籽為主的油廠包括加工進口大豆的油廠肯定會藉機擴大市場份額,它們之間的競爭會加劇,北方一些沿海地區也可能會擴建新產能項目。」文世偉認為,今後國內「三菜」市場供求狀況和價格漲跌和油脂、油料進口數量的增減、成本的高低將密切相關,國產「三菜」的話語權肯定會越來越小。
更多油菜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油菜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