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市場的開拓,以及二孩政策的放開,奶製品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巨大,奶業發展前景廣闊。
發展奶業,加快振興民族奶業是國內乳企的願望。伊利被險資舉牌、蒙牛人事更迭、現代牧業神話破滅……中國乳業在2016年迎來了一個「多事之秋」。2016年中國奶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詳情如下。
從我國奶業發展情況來看,近十幾年來,我國奶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2001年、2004年和2006年,我國牛奶產量連續跨越了3個1000萬噸的台階。我國奶製品人均消費量也從2000年的7公斤增長到2015年的33.8公斤。奶產業的迅速壯大為中國人的營養健康和國家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2008年的三鹿嬰幼兒配方奶粉事件,沉重打擊了我國奶業,使國產乳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從事件本身來看,它是部分奶農和奶站在鮮奶中摻雜使假所致,但深層次的問題是源於我國奶產業鏈上下游不協調、利益機制不統一、話語權不對稱等因素。
奶業的產業鏈條很長,它的上游屬於畜牧業,在全國範圍內擁有150多萬養殖戶,涉及到各種飼料的進口、生產、加工,奶牛的育種、種群優化、繁衍生息,奶牛的養殖、擠奶、初加工,等等,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關鍵;奶業的中游是638家規模乳品企業,人們在市場上所看到的任何一種奶製品都是通過這一環節製造出來的;奶業的下游是中國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群體。
因此,不少專家表示,奶業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最好體現。一個農業發達的國家,一定擁有競爭力較強的奶業作為支撐。
應該看到,經過2008年的行業危機之後,我國奶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畜牧業和加工業的整體水平和8年前相比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在連續數日的採訪中,不難發現,我國奶業在各環節間的銜接上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更多最新奶業發展前景分析信息請諮詢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特色奶及其奶製品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
比如上遊牧場和中游加工企業之間的利益連結機制並不完善。在行情好的時候,乳品企業願意收購國內的鮮奶進行加工;而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很多企業就違約去購買進口的廉價大包粉進行生產,導致國內牧場所產的鮮奶無處銷售,倒奶殺牛等現象也由此發生。
加工企業購買進口大包粉,追求成本最低無可厚非,雖然能夠短期緩解企業的財務壓力,但從長遠來看,並不利於全行業的發展。如果國內牧場由於銷售不暢導致大面積虧損甚至倒閉,那麼奶源就無法保障,奶品的安全就無從談起。實際上,今年以來,國內很多大型牧場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這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從中游加工企業和下游消費市場看,中間存在的最核心問題是信任上的缺失。用君樂寶董事長魏立華的話來形容,就是「我國乳品中的三聚氰胺已經消失,但是中國人心裡的三聚氰胺並沒有退去」。國內消費者對於國產奶還是抱有懷疑態度。
誠然,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中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每一個行業都有可能受到來自本行業、其他行業,甚至其他國家和地區所發生的貌似不相關的事情的影響。因此,在開放的市場狀態下,任何一個行業、一個企業都要做好應對大災大難的準備,都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再來看我國奶業,既然現在國產奶品的質量已經完全合格,那麼奶業要做的就是繼續保持做到更好,並以此推動、影響消費者重新認識中國乳品。奶業要想重拾信心,健康發展,僅靠某一個環節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全行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和信任機制,形成發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