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化行業並不好做,不僅僅要面對動盪的市場變化,還要面對巨大的庫存壓力,甚至還要接受嚴格的環境污染評估。如今,國家對環境污染的管理力度逐漸加大,不斷有企業「死"在環評問題上。
2016-2021年中國農資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中國農資市場自九十年代中後期,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後,其發展經歷了野蠻生長期和穩定發展期,目前進入併購整合期。行業產業鏈自上游(生產製造業)至中游(流通批零業),乃至下游(種養殖業)均在洗牌重組,市場競爭進入高潮期,優勝劣汰成為必然。農資市場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白熾化階段,競爭和挑戰並存,欲望和恐慌同在。
大部分經銷商和生產商反映2016年市場難做,價格競爭激烈,公司利潤率底,銷量與往年均衡甚至下滑的大有所在,當然,在這個特殊時期,銷量下滑利潤率下降也不能說明公司發展不好,有的企業是真的遇到低谷了,相反,有些企業是刻意放慢了腳步,以退為進,在審時度勢,重新思考修正公司的戰略和未來的發展。在正常的年份,一個公司或許不需要太明確的戰略和規劃亦能發展的很好,但在這競爭激烈面對優勢劣汰的時刻,不允許渾水摸魚,不允許晃晃中日,這才是考驗企業的時刻。
優勝劣汰,我們更關注到底淘汰誰?生產商、批發商or零售商?是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之前大多數人認為可能要淘汰批發商,因為生產商可以直接對接零售商,省掉一個中間環節,事實上也有企業在這樣實施了,叫做直銷直供終端,我們暫不研究做的怎麼樣,至少短期內不能適應大多數企業;也有人說未來消失的是經銷商,企業會直接對接種植大戶,是嗎?也確實有企業直接對接種植大戶,但也僅限於小範圍單一作物,去掉中間商,這是要累死生產商的節奏嗎,再者減少中間環節就真的能增加利潤嗎?不一定吧,種植大戶直接對接企業,除了價格上優惠,更重要的是相信這個企業能帶來更好的技術指導及管理,那麼這就算不上生產商的最大優勢,服務也不一定能跟得上。那麼未來到底淘汰的是誰?從那些大逆境下仍然脫穎而出的生產商和經銷商來看,競爭並不是要淘汰哪一個階層,淘汰的是那些不能提供優質產品、且不能提供優秀服務能力的經銷商或生產商。
十年前,新型農資企業迎來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期,水溶肥,功能性肥料,控釋肥的生產廠家和登記企業都急劇增長。
隨著農資商品生產銷售的進一步競爭,目前全國大概2萬家左右的農資生產企業,十年後,至少有一半左右的企業將會退出市場,能存活下來的將不足一萬家。
龍頭企業的體量將會越來越大,銷售額超過五百億的肥料企業和百億銷售額的農藥企業將不足為奇,同時,隨著生產企業的銷售渠流進一步下沉,國內農資流通企業數量也會急劇減少。
未來十年內,移動網際網路將會覆蓋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應用也會逐年普及,而且在未來五年內5G網絡也將進入商用。
更多農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