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醫療從2015年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現在兩年已經過去了,網際網路醫療也不在是以前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談及日漸發展的網際網路醫療,眾多代表和委員雖然難掩興奮與激動,但更多是冷靜地重新審視這一行業。
技術不難,關鍵是制度理念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計生委主任馬秀珍說,通過網際網路技術開展相關診療活動,既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醫療資源不足地區共享優質醫療資源的便捷通道。在國家大力促進「網際網路+」和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下,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湧現出30多家網際網路醫院。以銀川市為例,作為國家多項改革試點城市,去年12月10日,銀川智慧網際網路醫院上線開業。
談及銀川智慧網際網路醫院的實踐,馬秀珍坦言,在籌備建設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缺乏相關法律依據。她建議,構建多方參與機制,通過政府的監督和引導,形成監管者與被監管者共同參與的創新治理模式。完善「網際網路+醫療」相關頂層設計,建立完善網際網路醫院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
「與網際網路醫院一樣,以網絡醫療諮詢和藥物銷售為服務內容的網上醫療機構也急需規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院長李秋表示,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App至少有3000多個,83.2%的網民有過網絡問診經歷。然而,除了國家衛生計生委頒布的《網際網路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和《網際網路藥品信息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外,未有其他法規細則。這使得不少網站打著「健康諮詢」的旗號,行網絡診療之實。不僅如此,針對網絡非法診療、藥托、醫托等問題,相關部門也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和方式。而正規平台網絡問診中出現的糾紛主要依靠平台自身調解,相關職能部門並未介入。
李秋建議,在現行制度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相關法規制度及實施細則。比如,著手完善網絡尋醫問診的法規體系,明確網絡尋醫問診的法定邊界。對網上診療的病種、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審查備案、設備技術標準、醫生資質註冊、網上醫療納入醫療保障體系、醫療糾紛處理、患者維權等關鍵問題予以規定;對違反有關規定開展網絡診斷的相關網站、微博平台等,明確處理辦法及處罰標準,並釐清各部門權責。
「國家要逐步建立網際網路醫療管理標準,雖然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已經就此出台了一些,但我個人認為遠遠不夠細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舉例說,應建立遠程醫療影像傳輸標準,因為在心電圖傳輸方面,只有達到相應標準,醫生才能分辨清楚而不至於影響診斷。
作為網際網路醫療的實踐大咖,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呼籲,從國家的角度推動醫生多點執業、醫藥分離等發展。「從信息手段、技術角度來說,這些目標並不難實現,關鍵是制度和理念。」
貼近醫療本質才有前途
全國人大代表、朗瑪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說,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已從浮躁期進入冷靜反思期。從2016年下半年至今,網際網路醫療已經出現了融資難的狀況。到今年年底,會有80%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死掉」,生存下來的應該是真正貼近醫療本質的企業。
「傳統醫療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很難被顛覆,烏鎮網際網路醫院的運作模式我並不看好,因為其主體是網際網路,醫生僅僅是被嵌入的資源。」霍勇解釋道,醫學是發展最不完善的科學門類之一,在疾病的發生、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還有太多未知。醫學是有規則、規律的,但又不能簡單地以某些規則去解決所有問題。很多問題的解決要靠醫生經驗和醫患溝通,這些是醫療的核心,也是網際網路技術不可能完全替代的。
霍勇強調,只有堅持醫療本質,用信息技術擴大醫療服務半徑、提升醫療效率,把規範醫療、優質醫療通過網際網路帶到基層,才是網際網路醫療正確的發展方向。
而對於放開網際網路醫療市場的呼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科管委會主任張澍認為,目前網際網路醫療未完全實行市場機制,與不同部門對「網際網路醫療的安全是否有保障」問題存在分歧有關。他指出,無論如何發展,都必須堅持以患者為中心。
總體來看,現在網際網路醫療已經從以前的浮躁期慢慢的進入了冷靜期,只有真正貼近醫療本質的,才是網際網路醫療正確的發展方向。
更多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