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模式在各個領域的深入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已經逐漸走進現實並改變著市民的生活,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醫療得到了極大發展,規模不斷增長,模式不斷創新,在醫療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日益擴大。
儘管網際網路醫療是當前網際網路+大時代中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一個行業,但是對很多人來說,仍舊是一種新鮮事物。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應該如何發展?
2016-2021年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分析認為網際網路醫療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技術,一條是監管。監管過於滯後於技術,看似政策對這個新興業態寬鬆,實質上並不利於網際網路醫療更快更好發展。
當前,網際網路醫療業態已悄然發生變化,並呈現出巨大的商機。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廠商不斷與線下醫院對接試水創新應用;移動醫療應用也頗受資本市場青睞。網際網路為醫院插上了翅膀,將改變傳統的就醫方式。但前途並非一片光明,包括電子處方在內的一系列政策並不明朗,使網際網路與醫療的深度融合仍存在不確定性。僅今年之內,將近40家醫療健康網際網路公司相繼倒閉,春雨醫生、丁香園、杏樹林等知名應用也開始戰略轉型。
網際網路醫院、在線掛號、網上支付、遠程會診、手機醫療應用、可穿戴醫療產品等,都是網際網路技術日益成熟的體現。網際網路技術與傳統醫療的深度融合,已使血糖、血壓、心電圖等醫療信息能做到隨時收集,遠程精準指導猶如醫生就在眼前。前些日子,「天宮二號」與地面之間展開了一次天地醫療會診,更彰顯網際網路醫療技術的進步與成熟。
但監管舉措和運行規則,卻遠滯後於技術。譬如,儘管技術上已實現遠程診療,但網上電子處方如何認定和管理,卻是件頭痛的事,「處方從何來」成為困擾,網際網路診療就不完整,網售處方藥也不能成為現實;由於醫療人才管理滯後,「醫生從何來」成為網際網路醫院的待解難題;醫保基金付費規則沒有及時適應網際網路,醫保移動支付難以普及,「費用從何來」制約了網際網路醫院的發展;患者的信息可被就診卡完全收納,看病不需要帶病曆本了,而當各醫院推出不同的就診卡時,卻面臨相互不兼容的尷尬;當一家網際網路醫院建成後,卻發現只能進行諮詢,無法展開診療,等等。
網際網路醫療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技術,一條是監管。技術是基礎,沒有技術,相當於車輛沒有質量和速度,網際網路醫療就無從談起;監管則是保障,缺乏強有力的監管,猶如缺乏交通規則。當前,網際網路醫療的技術發展迅猛,但監管卻沒有與之相適應,呈現「單腿走路」態勢。
「網際網路+醫療」的融合創新,確實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單腿走路,不僅走不出網際網路醫療的光明前景,而且存在技術被濫用等風險。處方藥網上非法銷售、無資質微整形手術寄生於微信、號販子利用網上掛號漏洞搶占號源等,無不是因為技術已基本成熟、但監管滯後所致。監管已掉隊太遠,必須迎頭趕上,與技術並駕齊驅,網際網路醫療方能行穩致遠。
儘管目前尚未有平台形成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閉環,但已有一些平台初步獲得了用戶規模和品牌價值,並開始向產業的多個環節延伸,嘗試構建醫療生態。
更多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