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煉油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煉油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且呈加劇之勢,倒逼煉油企業從原來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到拉長產業鏈,朝著「油化並舉、油頭化尾」方向發展。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煉化一體化趨勢勢必將煉油產能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領域,應當警惕化工板塊產能過剩苗頭。
7月末,地煉大省山東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問題。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山東出台《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就為地煉行業減量整合、轉型升級畫出路線圖: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山東整合壓減地煉產能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也與全國煉油行業產能整體過剩密不可分。相關數據顯示,山東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2.1億噸/年,約占全國總產能的1/4,煉油產能規模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地區和日本東京灣沿岸。其中,山東地方煉油產能1.3億噸/年,占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金聯創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8年,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僅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今年以來,在成品油庫存高位及虧損拉寬雙重壓力下,開工率下滑趨勢顯現,產能遠未得到有效釋放。
放大到全國看,與山東主動壓減地方煉油產能相反,全國煉油能力在未來有增無減。2018年,全國新增煉能擴張勢頭強勁,落後產能淘汰速度和幅度不及預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淨增2225萬噸,總煉能增至8.31億噸/年。而當年原油加工量僅為6.06億噸,即產能利用率為72.9%。綜合規模、產品質量、能耗、一體化水平判斷,去年國內煉油能力至少過剩0.9億噸/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近日在山東煙臺表示,發達經濟體其產能過剩量有一個合理區間,若用裝置開工率或產能利用率為標誌則在80%至85%為佳,去年底我國煉油裝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約73%,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10個點的差距,與美國這兩年的開工率相差更大,約18個點。
專家認為,在原油進口放開、審批權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紅利刺激下,國內煉油規模仍將快速增長,過剩壓力難以緩解。今年5月,大連恆力石化和浙江石化一期工程兩個2000萬噸/年級別的「巨無霸」項目接連投產,獨立煉廠成為新增煉油產能的主力,產能過剩形勢更趨嚴峻。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19年,隨著地方民營大型煉化項目相繼投產和一些落後產能繼續退出,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淨增3200萬噸,過剩能力將達到1.2億噸/年。
儘管從煉油能力看我國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煉廠平均規模小、一體化水平低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趙睿介紹,2018年中國煉廠平均規模為87千桶/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結構調整將成為我國煉油工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據了解,作為原油加工主要產品的成品油,近年來也面臨較重的過剩壓力。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國內成品油產量3.71億噸,而表觀消費量只有3.23億噸。與成品油過剩相反,我國諸多基礎化工原料卻存在較大缺口。煉化一體、少油多化,成為當下煉油行業轉型共識。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煉化一體化成為行業轉型一致選擇,有增無減的煉油產能勢必將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板塊。競爭主體多元化發展下,全產業鏈躍進式擴能。2018年,烯烴、聚烯烴等產品新增產能創新高,2019年全產業鏈將迎來更大規模的擴能,絕大多數產能在2019年新增規模均超過2018年。
未來十年,中國化工產能擴張將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全產業鏈將面臨過剩壓力。其中基礎化學品(三烯三苯和甲醇)產能將以年均超過1700萬噸/年的規模迅猛增長,但下游需求增長遠不及供應,導致國內大宗石化產品平均自給率迅速突破90%,近70%的化工產品將面臨過剩壓力。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傅向升介紹,「十三五」以來規劃建設多套大型煉化一體化裝置,今年有2套2000萬噸/年裝置投產,已經開工和擬開工的規模1600萬噸/年或2000萬噸/年的煉化裝置還不少於5套。烯烴、芳烴的產能也隨之快速增長,PX今年將新增產能896萬噸/年,總產能將達到2275萬噸/年;目前在建的項目11個,擬建的項目還有6個,合計產能3140萬噸/年,預計2025年PX總產能將達到4400萬噸/年,產銷將處於飽和狀態。
石化企業的現實選擇是推進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新建石化裝置在煉化一體化的基礎上,一定要突出市場需求導向,產業鏈設計要少油多化,成品油產出要儘量低的柴汽比,化工產品也要立足當地需求、瞄準國內市場、面向國際供需,做好產品結構的高端化與差異化,做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我國煉化行業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受高端技術制約,為煉化一體化發展帶來挑戰。隨著全球煉油能力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煉廠裝置的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催化裂化、加氫裂化、重整、焦化以及加氫處理等二次加工能力不斷提高,原油加工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需不斷增強。
更多煉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煉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