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與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國防軍工密切相關。我國煉油能力為7.5億噸/年,新增能力3390萬噸/年,淘汰落後能力1165萬噸/年。平均裝置工藝和美國、韓國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以下是煉油行業投資分析。
煉油行業分析指出,我國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石油消費量穩步提升,2008年至2018年,國家石油表觀消費量從2008年的3.65億噸增加至5.88億噸,年均複合增長5.44%。據煉油行業分析預測,我國石油消費量將於2028年增長至峰值6.7億噸左右,2018年至2028年間年均增長率約為1.31%,且2028-2036年石油消費量繼續保持在高位。
截止2019年,我國煉油總產能約7.5億噸。煉油行業投資分析指出,從目前國內的煉油產能來說,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仍占據主導地位。中石油、中石化提供了約70%的供應量,其餘仍需從民營原油煉製企業採購,主要為地練產能1.93億噸,其中山東地練有1.24億噸。
預計「十三五」 期間,我國煉油行業主基調為淘汰小產能,建立石化基地。民營煉油企業新增產能匹敵中石化四大煉化基地,中石化四大煉化基地合計煉油產能13000萬噸/年,民營煉油企業的的煉能共計12600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均在1000萬噸/年以上,占目前國內總煉油能力的15%左右。
目前,我國千萬噸級規模煉油廠已有20多個,1000萬噸/年以上的煉油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接近全國總加工能力的一半。在這些基地中,大連石化和鎮海煉化兩座煉油企業煉能達到2000萬噸/年。另有一批千萬噸級煉油基地正在加緊建設或籌劃。
2019年年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南》提出,「十san 五」期間,新建煉油項目規模要控制在1000萬噸/年以上。加快淘汰200萬噸/年及以下的小煉油企業,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小煉油項目。爭取到2015年,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年級煉油生產基地,煉油企業平均規模達700萬噸左右。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6.5億噸/年以內,成品油產量達3億噸左右。
2020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提出:國內成品油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煉油行業投資分析指出,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
2020年作為我國煉油工業進入「十三五」的第一年,整體運行良好,煉油能力較2015年略有增加,開工率有所上升,煉油毛利增加。截至2019年底,我國煉油能力為7.5億噸/年,較2018年淨增煉油能力24萬噸/年;受地煉開工率大幅上漲所致,我國各類煉廠平均開工率76.7%。
預計到2020年年底,我國地煉原油進口總量將達1億噸,占國內原油進口總量的25%,成為原油進口的生力軍;地煉市場份額或將從2016年的23%增至超30%,憑藉價格優勢及其經營的靈活性,其對市場批發價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地煉未來將逐步整合銷售終端,質量水平和品牌能力將有大的提升,以上便是煉油行業投資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煉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煉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