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上零售占比持續增大的背景下,便利店成為實體零售領域快速增長的行業之一。傳統零售包括百貨、商超、專賣連鎖等業態。在電商分流、新興商業模式湧現的大背景下,傳統線下零售商面臨著增速放緩的壓力。
對零售企業來說,突如其來的疫情既是放大鏡,也是望遠鏡。放大鏡看到的是企業在應急情況下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短板」,望遠鏡看到的則是未來轉型發展的方向。
疫情發生之前,行業內還存在不少對於零售業轉型路線的爭論,一些傳統零售企業對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保持觀望態度。疫情發生後,很多商場與超市只能暫時關門閉戶,加上一些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人員往來不便,零售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同時,因為疫情期間人們首選線上購物,擁有線上服務能力的新零售企業優勢凸顯,很多新零售企業利用數位化能力,結合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模式優勢保持增長。
8月中國零售業景氣指數為 50.2%,與上月持平。隨著防疫措施不斷精準到位,疊加國家連續降准降息、減稅降費、暢通物流和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落地,經營者和消費者逐漸恢覆信心,市場流動趨於活躍,零售業大盤趨穩態勢明朗,消費復甦預期穩定。
2017-2022年中國零售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從行業分類看,商品經營類指數為50.4%,較上月微降0.1個百分點;租賃經營類指數為50.8%,較上月小幅下降1.6 個百分點;電商經營類指數為49.2%,較上月小幅回升1.7 個百分點。7月份,電商業務客單價水平指數為45.8%,上升3.8個百分點,表明電商渠道顧客消費的客單價上升。從同比來看,7月份零售市場延續了二季度以來的緩慢復甦態勢。
新零售展現了強大的韌性,線上線下融合也提供了足夠的靈活性,未來將沒有單純的線上線下零售企業之分。只有以數據化管理為基礎、將線上線下整合打通的新零售才能贏得未來。
不同於傳統電商,即時零售是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零售新業態。即時零售的商品供給主要依託於本地的各類實體門店,也把消費留在了本地實體門店,為實體零售注入活力。
即時零售提升了社區生活圈的能級和水平,擴大本地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依靠平台的運力支撐,社區商超的商品品類和可觸達範圍進一步延伸,並且能夠提供全天候服務能力,而對於鄧龍飛這樣的實體工商戶,「大約能增加三成的營收」,這也是一筆實實在在的寶貴收入。
各地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推動業態和模式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滿足即期消費,激發潛在消費,拓展便民生活圈應用場景,構建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務平台。隨著餐飲外賣和新零售引領的即時配送品類擴張,即時配送需求被激發出來,而即時零售正是拓展和連接實體商戶、倉儲等本地零售供給,滿足消費者即時需求的新型零售業態。
以美團為例,即時零售的業務範圍由早期的餐飲外賣,拓展至生鮮、商超、鮮花、醫藥、服飾等眾多品類。不只是超市,各種類型的實體店,都開始考慮入駐外賣平台。根據美團數據,去年10月至今,廣東百貨店數量同比增長73%,鮮花店數量同比增長43%,而今年1月至9月,一線城市即時零售訂單量排名靠前的各大商圈,訂單同比增速均超過20%。
通過連結數以萬計的實體經濟市場主體,即時零售提供便民生活圈所及的本地供給服務,成為社區商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激活更多消費場景,多家機構預測,未來幾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會達到萬億元量級。即時零售消解了線上零售和線下零售的鴻溝,與傳統零售也不存在替代關係和零和博弈,即時零售平台將線上流量反哺到線下實體,與線下實體企業實現融合發展,形成互補、共贏的生態圈。
即時零售開創零售行業一分為二新格局,2022年我國實體零售進入動盪周期。當下,商品的零售價很難上漲,消費者對價格是很敏感的。所以導致零售的利潤在降低,零售企業生存艱難。對於廣大的零售企業來說,積極地發展私域流量,開展即時零售、社區團購,探索發展前置倉、倉儲會員店等不同的零售業態,都是企業熬過嚴冬的好辦法。
以上就是零售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更多零售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零售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