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乳製品行業持續承受市場波動與結構性調整帶來的雙重壓力。2024年數據顯示,牛奶產量同比下降2.8%,規模牧場奶牛存欄量減少20萬—30萬頭,疊加原料乳過剩引發的乳粉庫存激增問題,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考驗。企業端被迫通過擴大乳粉生產消化過剩產能,但每噸虧損1萬2萬元的現狀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面對挑戰,行業協會聯合骨幹企業提出市場拓展、上游扶持等系統性解決方案,試圖破解供需錯配困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乳粉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乳製品行業呈現兩大核心矛盾:一方面,原料奶供應過剩迫使企業將30%以上產能轉向乳粉生產,導致庫存量突破歷史峰值。由於產品規格不統一且競爭力較弱,出口市場僅局限於港澳及東南亞地區,難以打開更廣闊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國內液態乳占比過高(超過75%),深加工比例不足制約了乾酪、稀奶油等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速度,造成市場需求與供給結構錯配。
為應對危機,行業協會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首先通過開發低價產品及無乳糖、低GI品類拓展消費群體,並強化營養科普教育激發潛在需求。其次建立專項金融支持機制,向牧場提供展期貸款和緩息政策以穩定上游產能。同時建議政府研究設立標準化乳粉儲備制度,並探索過期貨品處理方案,降低企業庫存風險。此外加快法規創新步伐,明確脫鹽乳清液、乳鐵蛋白等原料標準,為高附加值產品研發掃除障礙。
市場競爭已蔓延至終端消費端,鮮奶市場出現普遍降價現象:中低端產品頻現9.9元促銷及買贈活動。某頭部企業透露"老品降價走量,新品提升毛利"成為主流策略。這種分化趨勢既反映行業去庫存壓力,也折射出企業通過產品線重構尋找新增長點的嘗試。值得注意的是,低價策略雖可能擴大市場占有率,但需警惕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上遊牧場面臨資金鍊緊張局面,存欄量下降直接威脅未來原料供應穩定性。下游加工環節則承受庫存壓力與出口瓶頸雙重製約。行業協會建議建立乳業周期預警機制,通過政策引導形成產供銷聯動調節體系。同時鼓勵餐飲渠道應用國產乾酪、稀奶油等產品,挖掘B端市場潛力。數據顯示,利用價格優勢拓展餐飲賽道可使原料消化效率提升20%以上。
結語
當前乳製品行業正經歷深度調整期,從牧場存欄量變化到終端市場價格戰,每個環節都折射出產業鏈各節點的生存壓力與轉型訴求。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品結構及完善政策調控機制,有望逐步緩解供需矛盾並提升國際競爭力。然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需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在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戰略之間找到最優解。
更多乳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乳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