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和多元化食物供給需求的不斷增長,食用菌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國森林食用菌產業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呈現出獨特的發展態勢。2004-2022年期間,我國森林食用菌產量從135.3萬t增至230.8萬t,增幅約70.58%,展現出一定的發展潛力。然而,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深入探究其現狀、問題並尋找對策,對推動食用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食用菌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蘊含著豐富的食物資源,森林食用菌作為森林食品的關鍵部分,在踐行大食物觀的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如《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等,森林食用菌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但目前其發展存在地區差異大、科技支撐不足等問題,需要全面分析並加以解決。
2004-2022年,我國森林食用菌產量整體呈穩中有增趨勢,2012年以來穩定在200萬t左右,2015年達到最高值273.5萬t,2022年為230.8萬t。這一產量變化反映出產業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也存在波動,需要進一步探索穩定增長的路徑。
野生松茸和牛肝菌作為我國森林食用菌的優勢種類,產量增長顯著。2010-2020年,松茸產量從3736t增長到1.37萬t,牛肝菌產量從1.29萬t增長到9.78萬t。這些優勢種類的良好發展態勢,為森林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國森林食用菌產業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省份間產量差異較大,2004-2022年(2019-2021年數據缺失),福建產量最高,在600萬t以上;遼寧、黑龍江、湖北等省產量在200-400萬t;浙江、河南等省產量在100-200萬t;還有眾多省份產量在50萬t以下。同一省份不同年度產量波動也較大,如福建、黑龍江、雲南等省,這表明各地區產業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發展模式有待優化。
塊菌、松茸及牛肝菌等是我國食用菌產業出口的主要種類。2012-2021年,鮮或冷藏的松茸出口量達6801.40t,出口金額達3.73億美元;鮮或冷藏的塊菌出口量為1.31萬t,出口金額為0.58億美元;鹽水松茸出口量為464.06t,出口金額為0.11億美元;干牛肝菌出口量為1.19萬t,出口金額為2.84億美元。出口換匯優勢明顯,反映出我國森林食用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
雖然塊菌、松茸及牛肝菌等菌根食用菌產值高,為出口創匯作出重要貢獻,但總體規模較小,除雲南外,其他地區種植地塊分散,規模化程度低,發展緩慢。這限制了菌根食用菌產業優勢的充分發揮,難以形成強大的產業影響力。
我國森林食用菌產業區域性強,規模差異大,多數省區產量在100萬t以下。與我國廣闊的森林規模相比,產業發展潛力尚未充分挖掘。部分地區如福建早期憑藉資源和技術優勢發展較好,但後續增長動力不足;黑龍江受天然林主伐政策調整影響,產量波動較大。這種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制約了產業整體的發展水平。
目前我國林下栽培食用菌以腐生食用菌為主,種類缺乏多樣性和區域特色,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林下仿野生栽培的菌根食用菌種類較少,且在部分區域尚未布局。產業發展規劃局限於少數類群,缺乏科學系統的分類支撐,無法充分發揮食用菌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我國森林食用菌加工大多處於初級階段,主要採用風乾、烘乾、速凍等簡單加工方式,一、二、三產業融合不足,產業鏈條短,基礎設施滯後,產品成本高,導致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限制了產業的附加值提升和規模擴張。
在資源挖掘利用、育種、功能研究、馴化栽培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科技支撐均滯後於產業需求。資源挖掘利用率低,育種缺乏突破性品種,功能挖掘停留在物質含量測定層面,共生菌馴化未取得突破,專業人才匱乏,嚴重製約了產業的後續發展動力。
《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林下食用菌生態培育面積目標為500萬畝,到2030年目標為800萬畝。我國有大量適宜發展林菌產業的林地,如III、IV級林地以及鬱閉度0.2以上的多種林地,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政策支持和豐富的林地資源,預示著森林食用菌產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林菇共育系統」具有創新發展潛力。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歷史悠久,為現代食用菌產業奠定了基礎。以培育森林菌根食用菌為目標的林-菇共育系統也在逐步發展,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建立了塊菌種植園,湖南建立了紅汁乳菇馬尾松種植園,這些實踐為菌根食用菌種植園的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目前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中,林菌示範基地占比較低,且主要以腐生食用菌為栽培種類,未來在示範基地數量增加、區域布局優化以及示範帶動效果提升方面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國三北地區在國土綠化進程中,通過為主要造林樹種接種菌根食用菌菌劑,有望成為向森林要食物的重要區域,科學規劃潛力巨大。
從國家層面進行全面規劃,完善區域間林下採集和加工野生食用菌種類的規劃,優化菌根食用菌在不同地區的布局。各省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規模化林菌基地建設,打造完整產業鏈。地方整合各類要素,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實現區域差異化發展,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氣候變化影響森林食用菌的生長和產量,通過氣象數據及模型模擬,為栽培提供保障。加快建設菌根食用菌物種保育區和發展區的智能氣象站,尤其關注仿野生栽培的菌根食用菌,減少氣候變化對產業的負面影響,保障產業穩定發展。
加強對森林食用菌種質資源的調查和評估,對受威脅的種質資源進行遷地保護,建立種質資源庫和鑑定利用中心。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種質資源,確保產業發展的基礎穩固。
食用菌行業分析指出,建立森林食用菌監測體系,對資源、生產、加工和消費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和統計核算。建設數字平台,整合各類資源,藉助先進技術開發生物製品,構建資源開發與數字監測體系,推動產業數智化發展,提高產業運營效率和創新能力。
藉助林業建設項目和森林康養、文旅項目,帶動森林食用菌產業發展。如開展「儲備林+林菌模式」「公益林+林菌模式」,通過森林食用菌採摘、品鑑等文旅活動,形成多途徑發展格局,拓展產業發展渠道,增加產業收入來源。
構建國家到地方的多級科研協同體系,加快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採收加工裝備等方面的研發。企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探索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模式,充分發揮政策和人才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2025年的食用菌行業中,森林食用菌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國森林食用菌產業已具備一定發展規模,在產量增長、優勢種類發展和出口創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面臨著產業規模小、發展不均衡、特色不足、加工水平低和科技支撐滯後等問題。不過,從發展潛力來看,產業在發展空間、創新利用和科學規劃等方面前景廣闊。通過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氣候變化監測、保護種質資源、推進數智化發展、補鏈延鏈強鏈以及建立科研梯隊等一系列措施,能夠有效解決現存問題,充分挖掘產業潛力,推動森林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使其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更大作用,助力食用菌行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更多食用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用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