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低空經濟正以迅猛之勢崛起,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25年,低空經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據國家民航局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至2035年可達到3.5萬億元。這一新興產業在多個領域廣泛應用,其發展離不開高技能人才的支撐。深入探討低空經濟在農業、旅遊、測繪地理信息等領域的發展現狀與人才需求,對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一)「低空經濟+農業」的多元應用
《十五五低空經濟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低空經濟+農業」應用場景豐富,無人機噴灑是其中應用最廣泛的場景。2024年,全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25.1萬架、防治作業面積26.7億畝次,均較去年增長近25%,穩居全球首位。相比人工噴灑,無人機作業效率可提升30倍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作業成本降低50%以上。農產品物流方面,無人機在特殊場景運輸中優勢明顯。在雲南玉溪元江縣香蕉基地、重慶奉節臍橙種植地、浙江舟山等地,無人機都被用於農產品運輸,大幅提升了運輸效率,降低了損耗率。無人機還可用於作物監測,通過獲取圖像數據,幫助農業工作者了解作物生長情況,進行精準施肥和病蟲害防治。
(二)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鄉村人口持續下降,2023年我國鄉村人口4.65億人、占比33.0%,相較2021年減少4501萬人、占比下降3.11個百分點,對農業機械化和無人機等低空經濟技術的需求日益增強。「雙碳」目標的推進,促使農業生產方式向綠色轉型,基於低空技術的精準農業技術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數位技術的發展也為「低空經濟+農業」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礎條件,農村網民規模和網際網路普及率不斷提高。
(三)人才短缺問題凸顯
「無人機駕駛員」人才短缺現象嚴重,2024年我國無人機駕駛員崗位的就業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農業無人機產品公司的用戶多為果農,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缺乏專門人才導致售後服務難度增大。專業培訓也存在短板,學員拿到企業培訓證書後短期內仍難以勝任操作,相關職業標準和技能培訓規範尚未出台。
(一)低空旅遊的發展態勢
低空旅遊是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展迅速。我國多舉措推進低空旅遊穩步發展,2023年全球低空旅遊市場規模已達18.79億美元。我國低空旅遊市場也在不斷拓展,2023年參加空中遊覽的遊客近60萬人次,參加跳傘活動的超過10萬人次。相關預測表明,到2030年,我國低空旅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00億元以上。
(二)產業格局與人才需求特點
低空旅遊處於低空經濟產業鏈下游,專業人才需求層次多,涉及飛行器駕駛、運營管理、安全管理、租賃保險等方面。低空旅遊發展以低空觀光為主體,專業人才需求結構複雜,涵蓋多個學科專業。目前,我國僅有部分院校開設了與低空旅遊相關的專業方向,專業人才缺口大。
(三)職業教育發展建議
優化旅遊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在旅遊類、航空類和綜合性職業學校增設複合型、跨學科低空旅遊專業。加強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加快複合型低空旅遊高技能人才培養。
(一)職業教育的現狀與成效
職業教育在服務低空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專業設置逐步完善,多所職業院校針對低空經濟發展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增設相關專業。校企合作不斷深化,通過共建產業學院、開發實戰化課程等方式,提升學生實務操作能力。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加大,各地出台政策吸引和培養低空經濟人才。產學研用協同生態逐漸形成,推動了技術創新和行業規範制定。
(二)低空經濟對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的需求
低空經濟的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精度定位技術、實景三維建模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低空遙感測繪技術等在低空飛行監管、三維空間建模及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從業者具備複合型技能矩陣,掌握多種專業技術和交叉領域素養。測繪地理信息標準建設也亟待加強,以規範低空無人航空器作業。
(三)人才培養的建議
制定專項發展規劃,明確技能標準與課程框架,規模化培養複合型高技能人才。低空經濟行業分析指出,靈活設置和調整院校學科專業和教學內容,鼓勵企業與高校共建產業學院。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和升級,建立跨區域職業教育聯盟,實施「『雙師型』教師引培計劃」。將職業標準制定與行業需求動態精準對接,制定新型職業標準,開發細分領域證書體系。
2025年,低空經濟在農業、旅遊、測繪地理信息等領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然而,低空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在「低空經濟+農業」領域,行業缺人、專業培訓不足;低空旅遊方面,專業人才培養滯後;測繪地理信息領域,也需要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優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滿足低空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動低空經濟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使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