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果茶行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消費者對於健康、高品質飲品的追求,推動著果茶市場持續擴張。費縣,作為果茶生產的重要區域,其有機果茶產業發展備受關注。當下,費縣有機果茶產業在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不斷探索前行,既面臨著諸多機遇,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費縣地處山東省中南部,丘陵山區面積占比超 76%,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且降雨豐富,為果茶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主要栽培樹種多達 20 種,包含核桃、板栗、山楂、棗、桃、梨、大櫻桃、葡萄以及茶等。《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果茶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費縣果園栽培面積達 5 萬 hm²,果品產量 48.9 萬 t,產值 17.27 億元;茶園面積 104hm²,年產干毛茶 46.5t,產值 0.13 億元。費縣果茶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之一,其果品還榮獲 「中國綠色生態山楂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板栗之鄉」 等稱號,「芍藥山核桃」「費縣山楂」 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費縣脆棗」「費縣山楂」「費縣核桃」「費縣板栗」「費縣葡萄」 也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錄。
自 2004 年起,為推動果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費縣在多個區域建立有機果茶生產基地,這些區域遠離工業區,無嚴重化肥、農藥污染,土壤、環境空氣及灌溉水均符合相關規定。如薛莊鎮譚家莊村、大田莊鄉大柳泉村等地。2007 年,薛莊鎮譚家莊村與大田莊鄉大柳泉村 170hm² 的板栗生產基地、芍藥山鄉 333hm² 的核桃生產基地以及相關公司生產的核桃油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當年產有機板栗 384t,有機核桃 145t,有機核桃油 3694.5L。後續,新莊鎮相家莊村、山東雪尖茶業有限公司稻港水庫茶葉基地、東蒙鎮台樂莊村的果茶生產基地也陸續通過有機產品認證,所產有機果茶大多銷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價格是普通果茶的 1 - 2 倍,極大提升了種植積極性,也維護了生態平衡和土壤健康。
費縣有機果茶生產基地大多處於遠離人口聚集區的丘陵山區,立地條件欠佳,地塊面積小且缺乏對水、電、路、渠的統一規劃。超 70% 的園區水源不足,灌溉成本高昂;道路崎嶇狹窄、坑窪不平,中大型運輸車難以進出,農用物資和採收後的果茶主要依靠小型三輪車或人力轉運,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導致果茶損耗加大。
有機果茶生產要求農民轉變傳統種植模式,學習新的種植和管理方法。然而,部分果農對有機果茶生產質量安全風險觀念淡薄,未依照有機果茶生產技術規程進行全過程把控,違規施用農藥、化肥等禁用物質,給有機果茶認證及證後管理帶來嚴重影響。例如,曾有金銀花種植戶違規施用相關物質,致使當年有機轉換失敗。
費縣果茶生產多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經營模式為主,農戶分散經營面積占比超 70%,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公司等新型經營主體經營面積占比不足 30%,且多數新型經營主體經營面積不超 6.66hm²。這種情況影響了費縣有機果茶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信息資源的共享以及銷售市場的開發,既不利於生產的統一標準管理,也不利於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嚴重阻礙了有機果茶產業的健康發展。
要做大做強有機果茶產業,需要鄉鎮政府、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協同配合,為生產者提供技術指導、有機產品認證、安全質量監督、銷售市場拓寬等服務支持。但目前費縣有機果茶在部門協作配合上較為被動,產業發展主要依賴農業農村部門引導,安全監管體系、市場風險防範體系尚未完全形成,涵蓋有機果茶生產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管理體系也未真正建立。
費縣有機果茶銷售渠道主要為果農自產自銷和經銷商上門收購,缺乏與大型連鎖超市、批發市場的直接合作,也缺少主播帶貨、社區團購等網絡營銷手段。市場不成熟,價格波動大,給果農帶來經濟風險。加之產品宣傳力度不足,普通消費者對有機果茶的理念和價值認知度低,難以接受其銷售價格,容易造成有機果茶滯銷,進而影響果農生產積極性。
優化有機果茶生產基地布局,使其逐步向環境獨立、無污染源、遠離交通要道且從業人員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的區域集中。有機板栗生產基地以北部砂石山區的薛莊鎮、大田莊鄉為中心;有機棗生產基地以毗鄰臨沂市備用水源地許家崖水庫的柱子山流域為中心;有機核桃生產基地以南部青石山區的馬莊鎮核桃峪流域為中心;有機茶生產基地以梁邱鎮稻港村茶園、朱田鎮崔家溝村茶園為主,這兩處緊鄰天然無污染的稻港水庫和崔家溝水庫,現有茶園約 100hm²;有機山楂生產基地以東蒙鎮台樂莊村、龍雨村為中心。
推廣優良、多抗性果茶品種,如強特勒核桃、蒙早板栗、金如意黃山楂、金絲 4 號棗、魯茶 5 號等,通過更新改建或改接換頭的方式進行品種改造。
全面推行果園生草制,園內種植毛葉苕子、黑麥草或自然生草,在培肥地力的同時為害蟲天敵提供棲息場所,增加園內生物多樣性。
改變傳統施肥模式,利用充分腐熟的羊糞、兔糞、粉碎後的枝條、秸稈、雜草及微生物肥等替代禁用的化學肥料,維持土壤健康。
採用農業、物理、生物等方法防治病蟲害,包括改善栽培條件、高光效樹形修剪、冬季清園、人工獵捕、使用殺蟲燈、防蟲網、釋放天敵等方式,以及施用印楝素、除蟲菊素、苦參鹼、石硫合劑、波爾多液、枯草芽孢桿菌、白僵菌等動、植物源、礦物源、微生物源農藥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
利用政府支農資金、水利水保資金,由鄉鎮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加大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確保果茶園旱能澆、澇能排,生產物資進得來、果茶採收後出得去。鑑於費縣有機果茶生產區多位於丘陵山區,地質複雜,打井困難且遠離河流、水庫,建議利用相關資金在地勢低洼處建設蓄水池或中小型拱壩等水利設施,攔截貯存雨水,滿足關鍵時期灌溉、打藥需水;道路方面,修建 3 - 4m 寬的生產路,且要求平整、設有停車裝卸區,方便中、小型運輸車輛進出。
根據各樹種生長特點,適時聘請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提升一線農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
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媒介、巡迴指導、發放宣傳資料、深入交談等形式,讓農民切實認識到有機果茶的競爭優勢和重要性。
組織技術素養高、推廣能力強的縣鄉農技人員和果茶生產大戶到有成熟經驗的栽培區域觀摩學習,先使這部分人員掌握規範的有機果茶生產技術,進而全面帶動費縣有機果茶生產體系建設。
由縣政府牽頭,成立有機果茶生產領導小組、技術小組和行業協會,加強農業農村、市場監管、鄉鎮政府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健全服務體系和風險防範體系。
簽訂安全責任合同,縣、鄉、村、戶層層簽訂,明確規定操作規程、投入品使用制度、違規處罰制度等。
完善有機果茶生產技術規程,分樹種制定、完善適用於費縣的有機果茶生產標準。
建立質量追溯體系,給每個果茶生產戶發放生產日誌,記錄有機果茶生產全過程,由相關部門不定期檢查。
建立互查制度,在每個生產關鍵時期,組織各有機果茶生產基地間互查,通過詢問、查看生產日誌、田間尋找投入品包裝物、走訪村民等方式進行,發現問題限期改正,不改正者按安全責任合同處罰。
加強對緩衝帶的管理,政府部門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管理,緩衝帶內所有產品另行存放、銷售,保證生產基地的產品質量和信譽。
加大政府引導力度,制定科學有效的扶持政策,實施土地流轉或果茶園託管,使土地或果茶園逐步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科技公司集中,推動有機果茶從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組織化轉變,進而實現費縣有機果茶標準化生產、品牌化打造、一體化銷售模式,減少產銷中的安全隱患和市場風險,解決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銷售渠道,讓消費者能放心購買有機產品。
費縣有機果茶產業在2025年的發展既有良好的基礎,也面臨諸多挑戰。從產業基礎來看,其地理優勢和已取得的產業成果為發展提供了支撐。然而,在生產基地條件、果農意識、經營模式、服務體系以及銷售渠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制約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實施優化基地布局、創新種植模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升人員素質、完善服務與風險防範體系以及推動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等一系列對策,有望推動費縣有機果茶產業朝著健康、穩定、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更好地適應2025年果茶行業的發展趨勢,滿足消費者對有機果茶的需求,提升費縣果茶產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更多果茶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果茶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