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持續演變,在智能化、電動化浪潮推動下,汽車晶片成為關鍵突破領域。近期中國汽車企業技術突破疊加政策調控雙重發力,為中國晶片產業鏈重塑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晶片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4月12日,廣汽集團聯合多家本土半導體企業發布12款自主研發的車規級晶片,涵蓋智能汽車電源管理、制動系統及集成安全等領域。其中與中興微電子合作開發的新一代16核心多域融合中央計算晶片C01,實現了國產技術在車載算力領域的突破;與裕太微電子共同打造的國內首款千兆乙太網TSN交換晶片GT01,則填補了高帶寬通信場景的技術空白。此次發布的全球首顆ASILD級功能安全晶片GK01和16Gbps SerDes晶片GT02,標誌著國產車規級晶片在安全性與傳輸效率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構建穩定供應鏈體系,廣汽同步推出「汽車晶片應用生態共建計劃」,通過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打造端到端驗證平台等舉措,推動形成多源供應的產業生態。「一芯多源」策略有效提升了國產晶片在智能駕駛核心部件中的適配性與可靠性,數據顯示相關合作已覆蓋超過80%的車規級晶片關鍵品類。
受美國對華關稅政策影響,中國半導體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調整。海關統計顯示2024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達3857.9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在此背景下,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最新出台的「晶圓流片地認定原產地」規則,將直接影響全球晶片貿易流向。根據新規,只要晶片製造環節未涉及美國本土工廠,即可規避高額關稅壁壘。
這一政策對美資模擬晶片企業形成顯著壓力,尤其是採用IDM模式的德州儀器、安森美等公司面臨成本優勢削弱風險。反觀國內廠商,憑藉在亞洲地區的產能布局和技術積累,在電源管理、信號鏈等模擬晶片領域已具備與國際品牌競爭的實力。資本市場反應印證了市場信心:新規發布次日A股模擬晶片板塊集體爆發,納芯微、聖邦股份等企業股價強勢漲停。
當前我國車規級晶片自給率約10%15%,但年增速超過30%。在智能汽車滲透率突破40%的背景下,市場對高性能安全晶片的需求持續攀升。行業分析顯示,國內企業已在模擬晶片領域實現90%以上品類覆蓋,並在部分細分賽道建立起性能、成本雙優勢。
隨著「原產地」規則倒逼供應鏈重構,預計2025年國產車規級晶片市占率將提升至25%30%,特別是功率器件與傳感器等關鍵部件有望率先突破。與此同時,內存價格波動趨穩疊加庫存重建需求,為本土企業提供了技術疊代的窗口期。
總結
從廣汽的技術攻堅到政策導向下的產業生態重構,中國晶片產業鏈正加速擺脫對外依賴。在智能駕駛、新能源汽車兩大核心賽道驅動下,國產替代不僅關乎供應鏈安全,更成為全球半導體格局重塑的關鍵變量。未來隨著研發協同深化與產能布局優化,中國有望在全球車規級晶片市場占據更重要的戰略地位。
更多晶片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晶片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