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歐盟與中國近期就電動汽車最低定價方案展開實質性接觸,標誌著雙方在貿易摩擦背景下尋求更溫和的產業保護路徑。據外媒報導,歐盟委員會已同意研究為中國電動車設定價格下限,以替代此前計劃實施的45%高額關稅政策。這一進展不僅影響跨國車企戰略布局,也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則博弈注入新變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歐盟與中方團隊已開啟針對電動汽車價格承諾的首輪磋商,旨在通過設定市場准入門檻替代直接加征關稅。此前,歐盟成員國於2023年10月投票通過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最高45%進口稅的提案,但該政策因損害產業合作引發爭議。此次轉向價格談判被視為雙方在保護本土產業鏈與維護貿易關係間的平衡嘗試。數據顯示,去年11月至今年初,上汽名爵、吉利等品牌在歐銷量因關稅政策出現明顯下滑,而比亞迪逆勢實現西班牙市場734%的同比增幅,凸顯不同企業應對策略差異。
相較於直接徵收關稅,價格承諾方案被行業視為更靈活的選擇。若實施最低定價機制,中國企業無需將利潤以關稅形式上繳政府,可保留更多資金用於技術研發或本地化布局。專家指出,此舉既能避免歐盟本土車企因低價衝擊陷入困境,又為外資品牌留出市場參與空間。例如,比亞迪通過強化產品性能與渠道建設,在英國、葡萄牙等國創下超500%的銷量增長,證明在特定定價區間內仍可實現競爭力突破。
儘管價格承諾可能削弱當前以低價為核心的市場策略,但行業分析師認為這將倒逼中國企業升級產品力。未來競爭焦點或轉向智能駕駛系統、電池技術疊代及用戶生態運營等領域。同時,需加速扭轉歐洲消費者對中國品牌保值率與質量的固有認知。數據顯示,2023年歐盟電動車市場中高端車型占比超60%,若設定合理價格下限,中國車企可更精準匹配目標客群需求。
歐盟選擇價格承諾而非關稅保護,亦出於自身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現實考量。此舉既能維持本土車企在傳統燃油車領域的優勢地位,又可通過吸引外資技術合作加速電動化轉型。例如,大眾集團此前呼籲放寬對華投資限制,正是希望藉助中國供應鏈的成熟經驗提升自身競爭力。分析顯示,若中企通過研發本地化參與歐洲市場,或能為當地創造超10萬就業崗位。
當前磋商恰逢全球貿易格局動盪之際。美國近期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並將中國輸美商品稅率推高至145%,引發歐盟強烈反彈。中歐在電動車議題上的協調,暗含共同抵制單邊貿易壁壘的政治信號。數據顯示,若中美歐形成「關稅對抗鏈」,全球汽車供應鏈成本可能額外增加30%以上。雙方通過價格承諾探索合作路徑,或將為其他領域談判提供範例。
總結:規則重構下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此次中歐電動汽車定價磋商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產業政策的複雜性:一方面,最低價格機制既保護了歐盟傳統產業,又為中國車企保留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中國品牌需以技術創新對沖成本壓力。未來雙方若能通過談判明確合理區間,並配套開放市場准入、投資合作等條款,或可推動歐洲新能源市場形成更具韌性的競爭格局。而這一進程也將成為觀察全球貿易規則演進的重要窗口。
更多電動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動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