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直播與盲盒的結合催生了一種新的消費模式——盲盒抽獎直播。這種形式不僅延續了盲盒的神秘感,還通過直播的即時互動性,進一步放大了消費者的參與熱情。然而,隨著這種模式的普及,其中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尤其是商家在操作中的不規範行為,引發了大量消費者的投訴。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直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盲盒抽獎直播之所以能夠迅速吸引大量消費者,主要在於其將高價值的稀缺款盲盒置於顯眼位置,並通過「踩數字」「爬樓梯」等互動玩法,激發觀眾的參與欲望。例如,某些直播間設置了9.9元和39.9元兩種抽獎價位,消費者通過「踩數字」的方式獲得抽盲盒的機會,甚至還有「連續未中獎補償」的規則,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的持續參與。
然而,這種看似公平的抽獎機制背後,卻隱藏著不少套路。有消費者反映,某些直播間通過暗箱操作,將高價值盲盒與特定訂單號綁定,導致普通消費者幾乎無法抽中稀缺款。此外,還有商家在直播過程中利用鏡頭切換或手勢遮擋,偷梁換柱,最終發貨的盲盒與直播展示的完全不符。
截至4月24日,某投訴平台上關於「盲盒直播」的投訴帖已達3366條。其中,一位消費者在去年12月參與某直播間的抽獎活動,花費39.9元抽中了市場價超600元的盲盒,但商家以庫存不足為由拒絕發貨。儘管平台介入後,消費者最終只能選擇退款,但這一事件暴露了盲盒抽獎直播中商家誠信缺失的問題。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有消費者在多次參與盲盒抽獎後,發現高價值盲盒幾乎都被特定訂單號「壟斷」,而普通消費者只能抽中低價值商品。當消費者提出質疑時,商家往往選擇迴避或直接結束直播,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不滿。
從法律角度來看,盲盒抽獎直播中的某些行為已構成虛假宣傳和欺詐性銷售。如果商家以盲盒抽獎為噱頭吸引消費者,但實際上並無發貨打算或私下換貨,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律師建議,消費者在參與盲盒抽獎直播時,應保存直播錄屏、抽獎頁面截圖、支付憑證等關鍵證據,以便在遇到問題時進行維權。同時,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平台舉報或向市場監督管理機關投訴,維護自身權益。
面對盲盒抽獎直播中頻發的亂象,部分平台已開始加強監管。例如,某短視頻平台明確表示,以不確定性方式推廣商品的行為違背平台管理規則,尤其是承諾一定會拆出高價值商品的盲盒抽獎活動,將被認定為違規行為。
然而,僅靠平台的自律顯然不足以徹底解決問題。行業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規範,明確盲盒抽獎直播的操作標準,杜絕暗箱操作和虛假宣傳,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總結
盲盒抽獎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模式,憑藉其獨特的互動性和神秘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然而,其中存在的套路和亂象也不容忽視。商家在追求利益的同時,應堅守誠信底線,平台和行業也需加強監管與規範,共同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消費環境。只有這樣,盲盒抽獎直播才能真正實現其商業價值,贏得消費者的長期信任。
更多直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直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