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19日至20日,深交所全球投資者大會在深圳召開,聚焦中國新興產業的未來潛力。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機遇」主題討論中,專家指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人形機器人正成為繼新能源汽車之後的新一代萬億級市場風口。這一領域不僅有望重塑工業生產模式,更可能催生出超越傳統賽道的顛覆性創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已進入快速疊代期,其發展路徑呈現清晰的階段性特徵。第一階段以「炫酷」技術展示為主,通過高自由度動作吸引市場關注;第二階段則聚焦工業場景落地,預計未來兩三年內將有大量針對搬運、裝配等特定工藝的專用機器人面世;第三階段則是實現通用化能力的目標,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靈活應對多場景任務。目前行業正處於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的關鍵期。
技術專家強調,儘管人形機器人的市場潛力被普遍看好,但現階段仍面臨三大核心挑戰:模型構建複雜性(需整合視覺、語言與運動控制)、數據積累不足(訓練高質量交互場景的數據稀缺)以及硬體成本瓶頸(如仿生手的可靠性與價格矛盾)。不過在特定工業領域,例如簡單裝配任務中,已有初步落地案例。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重心正逐步上移。早期技術攻關集中在下肢的平衡控制與運動規劃(如波士頓動力的經典場景),而未來競爭焦點將轉向雙手的靈巧操作能力。這一轉變不僅需要更先進的傳感器和執行器支持精細動作,還需強化「小腦模型」——即機器人對動態環境的快速反應機制。
在工業應用層面,智能物流、精密裝配等場景已展現出明確需求;而在服務領域,清潔整理、助老助殘等細分市場同樣潛力巨大。專家預測,隨著空間物理大模型與通用AI技術的進步,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將更高效地協調肢體動作,推動其從單一功能向多功能集成演進。
產業數據顯示,中國機器人供應鏈正快速崛起。以某頭部企業為例,2018年生產一台人形機器人需依賴大量進口零部件,成本高達300萬元且國產化率不足10%;而到2025年初,其最新產品已實現90%以上國產化率,並將售價壓縮至幾十萬元。這種指數級的成本下降直接推動了商業化進程——該企業於2024年底交付第100台大尺寸人形機器人用於展廳及車廠場景,今年一季度交付量突破300台,這一增速與新能源汽車在2018年的爆發期數據高度相似。
行業分析認為,當交付規模進一步擴大時,硬體成本有望繼續下降;而更深層次的降本空間將來自大模型技能標準化——例如通過預訓練模型降低定製化開發成本。當前技術路線仍處於多路徑探索階段,但產業鏈成熟度已為規模化落地奠定基礎。
結語:人形機器人重構產業格局的關鍵變量
從技術創新到商業化落地,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展現出強勁的後發優勢。儘管面臨技術瓶頸與場景適配性考驗,但工業需求的明確性、供應鏈自主化加速以及成本曲線拐點的到來,共同構成這一賽道的核心驅動力。正如投資者大會上多位專家所言:「投資人形機器人就是押注下一個十年的產業革命」——其市場空間或遠超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高地。
更多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新能源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