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2025年,全球飢餓和營養不良問題依然存在,儘管全球食物總產量理論上能夠滿足全人類的基本需求,但分配不均衡導致了部分地區和人群的糧食安全問題。近年來,全球經歷了多次重大糧食危機,凸顯了加強食品安全治理的緊迫性。中國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本文通過對新時代國家大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的研究,探討了治理理念、手段、範圍和主體的轉變與創新,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食品安全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傳統糧食安全主要聚焦於穀物、豆類、薯類等傳統糧食作物的供給保障,強調通過提升糧食產能、完善儲備體系、優化流通機制等手段,確保國家糧食的絕對安全。然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大食品安全觀應運而生。大食品安全不僅關注數量安全,更加重視營養均衡、品質提升和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從「吃得飽」向「吃得好」的觀念轉變。大食品安全治理要求建立全鏈條治理體系,統籌兼顧生產、加工、儲運、消費等各環節,並將食品安全、營養安全、可持續發展等納入治理範疇。
食品安全市場現狀分析提到近年來,中國在食品安全治理手段上取得了顯著進展,推動了治理手段的法治化、市場化和多樣化。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提出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採取措施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開始實施,這是首個在發展中國家通過的類似法律。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開始實施,構成了確保糧食安全的基本法律框架。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中國對原有食物生產支持體系進行了改革,政策支持越來越趨向於市場化、多樣化,形成了「價格+補貼+保險」的多重支持體系。此外,中國注重食品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大規模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10億畝。
大食品安全涵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治理範圍從重點關注生產拓展到關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研究表明,中國在糧食生產供給端合理運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確保以國內供給為主、適度進口為補充;儲備環節注重健全和完善糧食儲備體系;流通領域注重優化市場規模和空間布局;消費端從生產、流通、加工到餐飲全程發力,形成全鏈條節糧減損的長效機制。中國已建立起全鏈條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涵蓋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數據支持。
食品安全治理強調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眾的互動協作。一方面,優化調整中央和地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責任,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啟動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體現了中央與地方、產區與銷區間的利益共生關係。另一方面,健全完善糧食節約與反浪費等相關法律規制,推動「光碟行動」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減少食物浪費。此外,及時公布居民健康飲食的科學標準和行為指南,引導合理膳食,提升公眾對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的認知。
儘管中國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缺乏統一的食品安全治理框架體系,部門政策多專注於農業食物系統的某一環節,整體產業鏈上的互補性和一致性有待提高。其次,過度依賴宏觀調控手段,如最低收購價、臨儲收購和生產者補貼等,抑制了市場調節機制的發展。第三,利益相關方參與和信息透明度不足,農民、行業協會等組織在政策制定中的參與度不夠,消費者及其權益保護組織在食品標準制定、質量監督等方面的話語權較弱。最後,現有考核體系尚不健全,缺乏對個人和家庭層麵食品安全的評估,考核指標體系有待完善。
為推進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食品安全治理目標
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治理目標,實現從單一向多元、從剛性向彈性的轉變。區分常時目標和戰時目標,堅持「底線思維」與「系統思維」相結合,明確基本保障底線,合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實現供應渠道多元化。同時,治理目標應從宏觀層面的整體食品安全逐步向特殊人群的精準保障轉變,建立更具包容性和精準性的食品安全保障網絡。
(二)建立系統性食品安全治理機制
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食品安全協調治理機制。建議由國務院或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成立更高規格的國家食物與營養委員會,強化統籌協調能力。明確中央與地方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職責邊界,將食品安全治理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設置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建立常態化的監督評估機制。
(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構建市場化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現有的最低收購價制度,建立目標價格制度、價格保險制度等工具,確保糧價在合理區間波動。完善糧食儲備規模的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市場監管,防範市場風險,為糧食市場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四)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監測統計和考核體系
整合現有的食品安全統計監測系統,建立統一的數據平台,擴大監測範圍,創新監測手段,加強部門間數據共享。建立科學完善的大食品安全考核體系,涵蓋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營養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多個維度,推動考核方式創新,採用分類考核、差異化考核的方式。
(五)促進形成多利益相關方夥伴關係
體現整個食物價值鏈上各利益相關方的充分代表性,重視基層和弱勢群體的聲音,鼓勵年輕一代的參與,發揮地方政府在食物系統轉型中的主導作用,實現因地制宜的治理創新。推進食品安全領域的信息公開,建立權威、及時、透明的信息發布機制,完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信息發布機制,創新信息發布方式,建立公眾監督反饋渠道。
(六)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治理
積極參與全球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深化農業國際合作,推動農業技術交流、產能合作和貿易便利化。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援助力度,分享中國的減貧和農業發展經驗,幫助受援國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促進全球食物市場的穩定運行,推動形成互利共贏的食品安全共同體。
總結
2025年,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在中國取得了顯著進展,治理理念從傳統糧食安全向大食品安全觀轉變,治理手段走向法治化、市場化和多樣化,治理範圍從生產環節擴展到全鏈條,治理主體更加多元化。然而,仍面臨缺乏統一治理框架、過度依賴宏觀調控、利益相關方參與不足、信息透明度低、考核體系不健全等挑戰。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治理目標,建立系統性治理機制,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健全監測統計和考核體系,促進多利益相關方參與,積極參與國際治理,以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保障國家食品安全。
更多食品安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品安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